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力投石机,又称配重抛石机、回回炮、襄阳炮,伊斯兰学者拉施德丁在《史集》中称作法兰克炮,[1]是一种大型投石机。本投石机主要结构为一杠杆,其一端为炮弹,一端为配重物。先用人力或兽力拉下炮弹端同时使配重端上升至高处来蓄能。发射时,放开杠杆使配重端下坠同时使炮弹上升并投射出去。
从人力抛石机发展而来,人力抛石机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经阿瓦尔人最晚于6世纪传至拜占庭帝国[2],更强大的配重投石机最早出现在12世纪末地中海东部区域,是中世纪的一种最大型的投石机,基督教和穆斯林势力都有使用的记录,南宋时随蒙古传入宋国。 利用杠杆原理,一端装有重物,而另一端装有待发射的石弹,发射前须先将放置弹药的一端用绞盘、滑轮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时上升,放好石弹后放开或砍断绳索,让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弹也顺势抛出。 此种抛石机经由伊斯兰地区传入宋国而被称作“回回炮”。到了14世纪中期,有的抛石机能抛射将近1000磅(约454公斤)重的弹体,威力巨大。
中国的抛石机长期以来的发展上,始终没有结合配重技术,一直采用比较原始的人力拽索抛石机。直到襄樊之战的1273年蒙古以回回炮攻破南宋苦守6年的城池后,这种配重式技术才通过回回炮为中国人所知。它的威力超过了以往的人力拽索抛石机,终元一代,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威力。[3][2]
蒙古人远征波斯花剌子模时,发现当地有火炮[4],炮身以木头制造,所用弹石重达150斤,射程近400米[5],落地时砸地深7尺[6],威力甚大。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遣使到波斯,向伊儿汗国宗王阿八哈征调炮匠阿老瓦丁(Al al-Din)和亦思马因(Ismail)。至元九年(1272年)十一月,阿老瓦丁制成回回炮,在大都午门前试射成功。咸淳九年(1273年),忽必烈派遣回回炮匠至樊城与襄阳,造炮攻城。在《史集》记载的参与攻城的回回炮手中,除了亦思马因,还有阿老瓦丁以及两个大马士革人。元军得以渡江南下,在江南的每个战场上,《元史·阿老瓦丁传》则云回回炮是:“每战用之,皆有功”。[3]
宋元襄樊之战中,元军即使用回回炮射中襄阳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宋将吕文焕自知不敌,因此投降[7]。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建置回回炮手总管府,以阿老瓦丁为管军总管、宣武将军,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名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南宋也曾经仿造回回炮,《宋史·兵志十一》云:“咸淳九年(1273年),沿边州郡因降式,制回回炮。有触类巧思,别置炮远出其上”。宋人郑思肖在《心史》中记载:“其回回炮法,本出回回国,甚猛于常炮”,又“其‘回回炮’甚猛于常炮,用之打入城,寺观楼阁,尽为之碎”。宋人徐霆曾经对回回炮评价说:“回回百工技艺极精,攻城之具尤精”,“攻城之具”,就是回回炮。[3]
2005年电影《天国王朝》可以见到重力投石机使用于战场。
2013年的叙利亚内战期间,有人拍摄到反抗军在阿勒颇战役中使用投石机[8],向政府军投掷炸药[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