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势水库
位於台灣基隆市的水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位於台灣基隆市的水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势水库,又称暖暖水库,位于基隆市暖暖区西势坑,距离基隆港约5.2公里,主要水源以拦取基隆河暖暖溪上游西势溪的溪水[1]。兴建于日治时代,是台湾第一座专供民生用水的水库[2],与新山水库一同供应基隆地区的用水。
西势水库 | |
---|---|
国家 | 中华民国 |
位置 | 基隆市暖暖区 |
坐标 | 25°05′14″N 121°44′08″E |
现状 | 使用中 |
始建 | 1923年 |
启用 | 1926年 |
耗资 | 不详 |
所有者 | 台湾自来水公司 |
运营方 | 台湾自来水公司第一区管理处 |
水坝和溢洪道 | |
水坝类型 | 弧形混凝土重力坝 |
横跨 | 基隆河暖暖溪上游西势溪 |
高度 | 29.6米(97英尺) |
长度 | 102.42米(336英尺) |
坝顶海拔 | 73.60米(241英尺) |
坝顶宽度 | 6.00米(20英尺) |
坝体积 | 22,000 立方米 |
溢洪道 | 无控制自由溢流堰 |
溢洪道类型 | Gated overflow, service |
水库 | |
形成 | 西势水库 |
总容量 | 560,000 m3(20,000,000 cu ft) |
有效容量 | 436,800 m3(15,430,000 cu ft) |
集水面积 | 6.5平方千米(3平方英里) |
表面积 | 0.09平方千米(0平方英里) |
正常水位 | 72.08米(236英尺) |
台湾水运系统的发展始为1896年(明治29年)1898年,西势水库原名基隆水道及水源地,时任台湾总督桂太郎为解决基隆用水问题与改善卫生环境,则邀担曾于日本各地参与水道工程设计的英国苏格兰技师威廉·巴尔顿(William K. Burton)任为卫生工程顾问技师,及其聘为卫生工程技师协助的学生滨野弥四郎等人开始于台湾各地进行卫生工程调查与设计。[3],并兴建拦河堰以截取溪水,用泵抽水入净水场,再输送给用户[2]。水道工程自明治31年(1898年)动工,1899年,则在东势溪及西势溪合流处下游设置土堰堤。1902年正式供水,为日人治台初期仅次于淡水水道的一项公共卫生水道设施。随着用水需求增加,1923年(大正12年),于现址开始兴建水库,1926年7月完工[4]。水库旧称“基隆水道贮水池”[2]。
基隆水道兴建完成以来,一直肩负着供应基隆市民生、工业用水的重任[2],其景观元素包括水库(西势水库)、暖暖溪拦河堰、抽水机房、沉淀池、慢滤池、净水池、分水井等设施大多都维持原貌,且部分设施目前仍在继续使用中。由于基隆地区人口增加,民生用水早已不敷供应,且因受限于水库集水区面积,始终无法再扩建增加蓄水量。目前扮演支援新山水库之备用水库。[5]
西势水库主坝顶标高 73.6 米,坝高为 29.57 米[1],溢洪道设于西势溪的右岸,为混凝土重力式无闸门控制溢洪道。曲线形混凝土坝体外观古朴优美[2]。
暖暖净水场泵间,又名基隆水道泵间,目前为基隆市历史建筑,也是西势水库少数完整保留具历史性的水利工程设施。建造于坡地上,屋身及开口部皆饰有洗石子环带,四角以假柱予以强调,室内屋舍则是以内离心式泵,由引擎驱动。
暖暖净水场八角井楼,又名基隆水道分水阀,目前为基隆市历史建筑,也是西势水库少数完整保留具历史性的水利工程设施,八角楼(分水阀)以裸砖构成,上、下环有白色洗石子,屋身各切面皆开高窗,入口形式为砖砌弧拱;过滤池水阀为立方形建机房,材料。过去曾从水库取原水直接至后侧的分水井,再接入北侧清水井直接外送,或是引西势溪水自唧筒室送入八角分水井,再接入北侧清水井连接水表室外送至基隆市区,当前闲置状态。
基隆水道贮水池记念碑,位于在⽔库入⼝处,结构是由⽔管制作⽽成,记念碑⽂则详载基隆⽔道储⽔库⼯程概要和储⽔库的相关诸元(⾯积、容积、堰堤的数据,⽇元计价的⼯程费⽤、开⼯完⼯的纪元年)。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