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英语:ascariasis),是一种经线虫动物门的寄生虫蛔虫所导致的疾病。超过85%的感染病例─尤其是蛔虫数目非常少的情况下─是没有症状的。随着蛔虫数目的增加,可能会出现症状:一开始可能会呼吸困难与发烧,之后产生腹部肿胀、腹痛与腹泻。儿童是最常被感染的族群,而该疾病也会导致儿童体重无法增加、营养不良与学习问题[1][2][3]

蛔虫病是经由食用或饮用存有从粪便而来的蛔虫卵之食物或水而感染[2]。常见的感染途径为生吃蔬菜、瓜果。[4]在春夏季节,气候温暖潮湿,适于蛔虫繁殖发育,人更容易感染蛔虫病。[5]蛔虫的卵会在肠道孵化,孵化的幼虫会穿过肠壁、经由血液而迁移到部。这些幼虫会侵入肺泡,往上通过气管,感染者气管受到刺激而产生咳嗽反射,将这些幼虫咳至咽喉,随后吞入这些幼虫。被吞入的幼虫会经由胃部,再次进入肠道成长为成虫[2]

蛔虫病可以藉改善卫生条件预防,包括厕所的普及化与粪便的妥善处理[1][6]。以肥皂洗手也被认为有预防效果[7]。在感染率大于20%的区域,一般建议对所有居民定期投药治疗[1],但重复感染仍然相当常见[2][8]。目前并没有有效的疫苗。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使用阿苯达唑美鞭达唑左旋咪唑衍生物双羟萘酸噻嘧啶英语pyrantel pamoate来治疗蛔虫病,其他有效的药物包括三苄糖苷硝唑尼特[2]

全球大约12亿人罹患蛔虫病,最多感染的地区包含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与亚洲[1][9]。这使得蛔虫病成为最常见的土壤传播蠕虫病疫英语Soil-transmitted helminthiasis[9]。截至2010年,该疾病导致2,700人死亡,比起1990年的3,400人有所下降。另外一种蛔虫会感染猪只[1]。在中国有些地方,蛔虫被叫做“消食虫”,误以为它能帮助人消化,[5]事实上,蛔虫是寄生在小肠中吸取人腹内的营养物质来生活,因此易造成儿童的营养不良,中国民间称之为“疳积”、“虫疳”。[10]

外部链接

参考来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