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琳
臺灣古典文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古典文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蔡国琳(1843年10月27日—1909年8月),字玉屏,号春岩[1]:285、遗种叟[2]:62[3]:352,台湾府台湾县(今台湾台南市)人,祖籍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世居台湾府治仁厚境街(今台南市中西区开山路151巷9号)[3]:352,古典文人,曾与许南英组织浪吟诗社[4]。
蔡国琳道光二十三年九月五日(1843年10月27日)出生[3]:352,祖父蔡福为生员,父蔡观澜为廪生,曾任候补同知[4][3]:352。蔡国琳咸丰八年(1858年)[3]:352-35316岁取时得秀才资格,后于23岁补为廪生[1]:285,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杨士芳、王蓝玉等人筹建延平郡王祠[3]:353,该祠落成后担任董事[5]:15并于祠内教课[3]:313,学生包含后来组织瀛社的林湘沅(林馨兰)、谢汝铨,日治时期的报纸有“玉屏夫子始教于延平王祠,余即往从受业焉”“十年绛帐郑祠中,静夜穷经烛出红”之句[5]:15。
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第3名[注 1][3]:313,与林纾同榜[4],中举后任国史馆校尉,其后返回台湾担任文石书院教谕,光绪十七年(1891年)执教蓬壶书院[3]:353,并在台南育婴堂及恤嫠局(台湾日治时期后改为台南慈惠院)任主事一职,亦受命担任《台湾通志》采访[3]:313。当时台南有秀才蔡梦熊[7]:320,在文坛上与蔡国琳旗鼓相当,而有“蔡家两雄”的说法[6]:54。
乙未战争爆发期间,蔡国琳携带家眷内逃至厦门,后回台湾[3]:353,1896年台南县知事矶贝静藏欲编纂《台南县志》,聘蔡国琳为委员[4],翌年获赠绅章[1]:286,并担任台南县参事[4],1900年参加扬文会后,认为“后进之士能日进学艺,必须让其学习”,遂召集人士举行会议,以“播布新学艺为趣旨”在台南组织“新学会”。蔡国琳等人募集一群40岁左右的秀才、廪生和贡生等为会员,学习新学问[8]:180。1906年连雅堂(连横)、赵锺麒(赵云石)等人创办诗社“南社”,其任第一任社长[9]:63。1909年8月,蔡国琳病逝[1]:286[3]:35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