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意大利语La Gioconda发音:[dʒoˈkonda]Monna Lisa发音:[ˈmɔnna ˈliːza];法语:La Joconde发音:[ʒɔkɔ̃d])是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肖像画与其代表作[4][5]被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也被视为世上最有名、访问量最大且最常被写、唱、模仿的艺术作品。该画中描绘了一位表情内敛的、微带笑容的女士,她的笑容有时被称作是“神秘的笑容”。

Quick Facts 《蒙娜丽莎》, 艺术家 ...
《蒙娜丽莎》
意大利语Gioconda、​Monna Lisa
Thumb
以数位修饰以减少老化影响的《蒙娜丽莎》。未修饰的图像则显得较暗。[1][2][3]
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
年份公元1503–1506年,也许持续至1507年
媒介板面油画
肖像画
主题丽莎·焦孔多
尺寸77 cm × 53 cm(30英寸 × 21英寸)
收藏地 法国巴黎卢浮宫
Close

这幅画所描绘的模特,被认为是佛罗伦萨富商弗朗切斯科·德尔·焦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夫人丽莎·焦孔多[6]。它被涂在白色的伦巴第白杨木版上[7]。达芬奇从未将这幅画交给焦孔多家族,后来据信他在遗嘱中将这幅画留给了他的学徒达奥雷诺[8]。它被认为是在1503年至1506年之间所绘制;然而达芬奇可能一直到1507年才完成该作。最后,《蒙娜丽莎》被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买下,现在则为法国的财产。自1797年以来便一直在巴黎卢浮宫展出。 [9]

作为世界上最具有价值的画作之一,《蒙娜丽莎》拥有1962年历史上保险估值最高的吉尼斯世界纪录[10],价值约1亿美元(相当于2021年的8.7亿美元)。不过,《蒙娜丽莎》的名气不仅是在于艺术家作画中采用的技巧,同时也包括女子的身份以及神秘的表情等谜团,学界长期对于这幅画作进行着评论和争议。虽然曾对该画作的背景来历提出多种假设,但也仍然缺乏足够的证据以证明各种结论的正确性。更使《蒙娜丽莎》的存在引起人们的好奇。

此外,《蒙娜丽莎》的传说也涉及到1911年的盗窃事件及各世纪艺术家的复制品、从中得到启发的衍生作品等文化现象;因而进一步使《蒙娜丽莎》成为世界最著名的画作,当前,每年共有数百万人前往卢浮宫欣赏该画作。

命名

蒙娜丽莎是从英文的“Mona Lisa”音译过来,来自于达芬奇去世31年后由乔尔乔·瓦萨里著成的《艺苑名人传》。在其中,乔尔乔·瓦萨里认为这位模特是佛罗伦萨富商弗朗切斯科·德尔·焦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夫人丽莎·焦孔多。蒙娜在意大利语为Madonna,简称Monna(或作Mona),中文翻译为“我的女士”,通常放在女性的名字前,相当于英语中的“Madam”。所以,蒙娜丽莎的意思是“丽莎夫人”。

这幅画的另一个名称是意大利语“La Gioconda”,这是焦孔多(Giocondo)的女性化拼写。意大利语中,“gioconda”的解释是“轻松的,无忧无虑的”,因此“gioconda”也可以指“无忧无虑的妇人”。由于她的微笑,此名称便有了两层含义。法语名称“La Joconde”同样可以这样解释。

19世纪以来,“蒙娜丽莎”(Mona Lisa)和意大利语名称“Gioconda”已经成为了这幅画固定的名称。在此前很长的一段时间,这幅画有很多描述性的名称,如“某个佛罗伦萨女士”、“带着纱巾的情妇”等等。

汉语“蒙娜丽莎”这一译名最早由画家丰子恺在1930年出版的《西洋名画巡礼》中使用,早期还有梁启超翻译的“莫那利沙”[11]

作者

Thumb
达芬奇的自画像。大约 1512-1515 年用红色蜡笔绘制。

列奥那多·达芬奇于1452年出生于佛罗伦萨共和国芬奇境内的安基亚诺农庄,是佛罗伦萨的法律公证员瑟·皮耶罗·达芬奇和佣人卡特琳娜·瓦卡的私生子。在14岁时,达芬奇进入了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安德烈·德尔·委罗基奥的工作室学习,并与桑德罗·波提切利彼得罗·佩鲁吉诺一同学习绘画。

在其一生中,达芬奇发展了对数学几何学透视自然科学的研究,此外,他还学习了建筑学工程学等补充教育。便因而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艺术家,曾为洛伦佐·德·美第奇卢多维科·斯福尔扎曼托瓦的君主和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等,在当时具有政治影响力的人物服务。

达芬奇的代表作品包括《岩间圣母》、《安吉亚里战役》、《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历史

16世纪

Thumb
拉斐尔的《蒙娜丽莎》(1505年),现保存于卢浮宫。

在达芬奇的作品中,《蒙娜丽莎》,和《圣叶理诺在野外》、《三博士来朝》及《最后的晚餐》是少数其真实性从未受到严重质疑的作品。 据信,达芬奇在1503年10月开始创作《蒙娜丽莎》,有些学者认为,《蒙娜丽莎》是在1503年或1504年在佛罗伦萨开始制作。[12]尽管卢浮宫声称它“毫无疑问在1503年至1506年之间绘”但艺术史学家马丁·坎普曾对此表示:“《蒙娜丽莎》具体的创作时间并无法完全确定”。 亚历山德罗·维佐斯英语Alessandro Vezzosi则认为这幅画拥有达芬奇生命最后几年之前的风格特征。其他学者则争辩表示鉴于历史文献,达芬奇是在1513年开始绘制《蒙娜丽莎》。[13][14]

根据瓦萨里的记载,“这幅画虽耗时4年完成,但达芬奇并没有完成它”。1516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请达芬奇去位于国王所有的昂布瓦斯城堡附近的克劳斯·吕斯城堡工作。据说他也将《蒙娜丽莎》一起带去。不过在达芬奇去世后,他的画作便归学徒们和助手沙莱所有。[15]

对此,艺术史学家卡门·巴姆巴赫英语Carmen C. Bambach得出的结论是,“在1516年或1517年期间,达芬奇仍持续绘制《蒙娜丽莎》”。[16]但鉴于达芬奇的右手大约于1517年瘫痪,这也可能表明,为什么达芬奇始终没有完成《蒙娜丽莎》的原因。[17][18][19][20][21]随后,国王花了4000埃居买下了《蒙娜丽莎》,并把它移至枫丹白露宫收藏,直至路易十四时期将它移到凡尔赛宫。在16世纪《蒙娜丽莎》被涂上了清漆。法国大革命后。1797年开始,《蒙娜丽莎》在卢浮宫永久展出。

1809年,卢浮宫首次对《蒙娜丽莎》进行较大规模的修复,当时负责美术馆画作修复工作的人是让-马里·弗斯图尔(Jean Marie Fouilleul),他是当时拿破仑美术馆画廊的负责人。他指挥了一系列对于画作修复工作,包括使用蒸馏酒清洗、重新上光和涂抹颜料等。

失窃

Thumb
路易·贝鲁德英语Louis Béroud在1911年于卢浮宫描绘蒙娜丽莎的画作
Thumb
1911年《蒙娜丽莎》失窃后的墙面
Thumb
小巴黎人报》在1913年12月13日的头条新闻“发现蒙娜丽莎”
Thumb
乌菲兹美术馆的博物馆馆长乔凡尼·波吉英语Giovanni Poggi(右)正在检查《蒙娜丽莎》,1913年
Thumb
《Excelsior》1914年1月1日的头条新闻“蒙娜丽莎回来了”

《蒙娜丽莎》被移至卢浮宫后,曾展示在杜乐丽宫的拿破仑卧室,最初《蒙娜丽莎》在艺术界之外并不广为人知,但在1860年代开始,一部分法国知识分子开始称赞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杰作。在普法战争期间,《蒙娜丽莎》从卢浮宫搬到了布雷斯特兵工厂英语Brest Arsenal接受保护。1906年,卢浮宫的修复工作人员尤金·杜尼扎尔使用水彩颜料再次对《蒙娜丽莎》进行修复,并补充画板开裂而受损的画面部分。此外也修复了旧框架遮盖画布边缘的上光层。


1911年8月20日,曾在卢浮宫内担任油漆匠的温琴佐·佩鲁贾英语Vincenzo Peruggia于闭馆时躲入储藏室,趁隔天周一休馆取下画作,藏于大衣内窃出博物馆。馆方在22日发现《蒙娜丽莎》遭窃,于是进行一周闭馆调查,并祭出高额悬赏金。由于持续没有画作的下落,在各家报纸的报导下,《蒙娜丽莎》逐渐有了知名度。

法国警方一度怀疑是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偷了画作,并将其逮捕。因为纪尧姆和毕加索有来往,毕加索也被带到警局问话。不过二人最后都被无罪释放。[22]

两年后,佩鲁贾觉得风头已过,想要将《蒙娜丽莎》卖给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遭警方逮捕。被捕后佩鲁贾声称《蒙娜丽莎》是意大利的财产,理所当然该回到意大利。由此佩鲁贾获得意大利国民广泛同情,而意大利象征性地将佩鲁贾只拘禁六个月,但因为他是在判刑六个月之前就被逮捕,所以当庭释放。当被盗的《蒙娜丽莎》归还卢浮宫时,杜尼扎尔再次被任命为修复工作负责人。这次他被指示使用特殊的溶剂进行清洗,并使用水彩颜料进行少量补充的修复作业。

近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躲避战火影响,《蒙娜丽莎》与其他文物从卢浮宫搬置昂布瓦斯城堡进行保护,随后被转移到禄迪修道院英语Vincenzo Peruggia香波尔城堡,最后则是带到蒙托邦的安格尔博物馆,直至战争结束后才回归卢浮宫。1952年,修复人员对覆盖画布背景的上光层进行了平滑修复。

1956年12月30日,来自玻利维亚的乌戈·昂加萨·维勒加斯(Ugo Ungaza Villegas)向《蒙娜丽莎》扔掷石头。导致画作左肘附近的一粒颜料脱落。[23]幸运的是当时这幅画早已受到玻璃的保护,因为在几年前曾有一名自称爱上《蒙娜丽莎》的人,使用剃刀片试图将它切开并偷走它[24]。从那之后,卢浮宫则改而在画外装设防弹玻璃,以避免《蒙娜丽莎》受到任何进一步的攻击。此次修复作业的负责人是加布里埃尔·古林纳,他采用了水彩颜料修复和补充,因损坏而失去颜料的《蒙娜丽莎》左臂部分。

1974年4月21日,《蒙娜丽莎》巡回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时,一名妇女因不满博物馆内缺乏无障碍坡道,试图朝着这幅画喷洒红漆而被当场逮捕。[25]

当代

Thumb
《蒙娜丽莎》在卢浮宫现况

近几十年来,《蒙娜丽莎》曾三度被临时搬迁以适应卢浮宫的翻修:分别为1992年至1995年、2001年至2005年以及2019年。[26]其中,卢浮宫在2019年引入了新式排队系统,博物馆的参观者需要排队才能欣赏这幅画作。当排队完毕后,每组观众只有约30秒的时间观赏《蒙娜丽莎》。[27]

2009年8月2日,一名俄罗斯妇女因被剥夺法国公民身份而恼怒,向《蒙娜丽莎》投掷陶瓷茶杯;然而茶杯容器撞到防弹玻璃后则当场摔碎,女子随后被捕。[28][29]

2022年5月29日,一名男性活动家伪装成坐在轮椅上的女性,向《蒙娜丽莎》的防弹玻璃投掷蛋糕,表示是为了提高人们对气候变迁的认识。[30]但该幅画没有被损坏。[31]

2024年1月28日,法国两名气候活动人士向《蒙娜丽莎》泼汤,由于画作前面有防弹玻璃保护,因此未有受损。保安员之后在现场拉起黑布,又将两人带走。[32]

审美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最早的一幅半身画像,该画作描绘出15世纪理想女性的形象,并包含与圣母玛丽亚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形象特征。该画作的许多细节,与同时期的艺术家罗伦佐·迪·克雷迪英语Lorenzo di Credi阿格诺洛·迪·多梅尼科·德尔·马佐尔英语Angelo di Domenico del Mazziere的人物肖像画相似,泽尔讷曾指出,《蒙娜丽莎》与早期尼德兰绘画中的模特也有相似之处。其中,侧柱在佛兰德肖像画中也是常见的细节之一。艺术史学家乔安娜·伍兹-马斯登则提到,汉斯·梅姆林的《班奈德托·波提纳里三联画英语Benedetto_Portinari_Triptych》(1487年)和巴斯蒂亚诺·梅纳迪英语Sebastiano Mainardi肖像画已明确描绘了主题和背景中的“凉廊”元素,而达芬奇的早期肖像画作品《吉内薇拉·班琪》则未使用凉廊景观。

这幅画中的人物坐在椅子上,双手交叉搁在椅子扶手上,从头到腰完整呈现出半身的形体。该画作的构图与早期仅呈现头部和上半身的肖像画不同,成为后来画家和摄影师树立新肖像图基本架构的先驱。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时,则先画了一张草图,然后用稀释的精油涂抹上去,这种技法称为“晕涂法”。达芬奇摒弃了四百时期清晰轮廓线条的技法,而采用一种模糊的技法来包裹画作,在底层色彩的明暗界线逐渐模糊,使人物像是被包裹在作品的柔和氛围中,给人赋予立体的感觉。借由将风景与模特的目光、微笑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强调画面的神秘性。[33]

根据以往历史的肖像画研究中,基本涵盖了艺术家、模特和风景研究成果,但在《蒙娜丽莎》中,所呈现的模特之美不特别突出,即使与四百时期或12世纪画作的标准相比也是如此。在画中,达芬奇选择使用手势,而非绘制戒指来表明图中的女子是一个对家庭相当忠诚的女士。一些东方美术史学者,如矢代幸雄日语矢代幸雄提出达芬奇可能从中国画中获得灵感,但西方学者基于缺乏确凿的证据,否认了这些假设[34]

画布及保存

这幅画支撑在一张非常脆弱的银白杨框架上,框架上覆盖着几层石膏。目前,它被卢浮宫保存在一个厚度为40厘米、防弹的玻璃容器中,并接受特殊处理以避免光的反射。[35]

收藏这幅画的房间,被设计为保持恒定的20度温度和50%的相对湿度;以确保维护绘画的最佳条件。[36][37]

在肖像画的上半部分有一道12厘米的裂缝,可能是因为原始画布的老化所致,虽然根据红外线研究显示,这个裂缝可能和画布同样古老,但根据调查,这个裂缝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期进行过修补。为了预防任何形式的损坏,2004年,一组法国修复人员被派遣来监测画作的状态。监测结果表明,《蒙娜丽莎》画作保存仍然是处于稳定的状态[38],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39]

布局

《蒙娜丽莎》主要描绘一位女性坐在扶手椅上,该妇女的头上戴着一顶小小披肩,这被视为贞洁的象征,也是文艺复兴时期配偶画像的常见特征。女性的左臂靠在扶手上,右手则放在左臂上,这种姿势表达了平静和自我控制的感觉。画作的整体画面设置于一个长廊中,画面的左侧有一根柱子基座。手部和眼部的细节展示了独特的晕涂技法,并且将光影变化的描绘更加巧妙,增强物体的立体感。[40]艺术家运用了技巧,成功地将模特儿融入周围的氛围和景色,展现了巴洛克时期的“空气透视”特色。此外,画作的色调偏向蓝色且透明,这种效果增强了画面的景深感。

Thumb
《蒙娜丽莎》左侧
Thumb
《蒙娜丽莎》右侧

这幅画的背景为一片广漠荒凉的山岳风景,可能源自于达芬奇在前往米兰途中,欣赏阿尔卑斯山风景时的启发,他在画中呈现出湿润、水汽缭绕的氛围,环绕着女士的身影。尽管曾有人试图找出画中场景的实际位置,例如可能是阿诺河畔的某个角落或科莫湖的某处,但至今仍未有明确的结论。许多人尝试连接女士两旁的景象,但由于这两幅画面之间的不协调性,因此无法构建出一个连续、基于真实世界风景的模型。值得注意的是,左侧景色似乎比右侧来得更高,这与物理定律相矛盾,因为水不可能停留在地势高低不平的地方。艺术史学家恩斯特·贡布里希对《蒙娜丽莎》的布局持以下观点:

因此,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画作左侧时,女士的身影似乎比右侧更高或更直。同样地,她的面容也似乎因为位置的改变而略有不同,这两个部分也无法完全吻合。

此外,在画作的右侧景观出现了一座蜿蜒道路和桥梁,这被视为文明的特征元素,可能指向着工程和建筑的重要性。另外,模特并没有眉毛睫毛的特征,这被推测可能是因过去几个世纪进行较为过度激烈的修复,导致原本细微的线条和薄膜被抹掉了,事实上,瓦萨里在文献中曾明确提到了女士具有眉毛的特征:“在眉毛上,我们可以看到毛发是如何从肌肤中生长出来的,它们多或少丰富,根据肌肤毛孔的方向旋转,不能再现实了。”不过,其他专家认为达芬奇从未为她画过眉毛和睫毛,是为了使女士的表情更加模糊不清,或者因为他实际上从未完成这幅画作。

Thumb
《蒙娜丽莎》的眼睛细节。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这幅画在达芬奇死后曾被人剪裁过,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2007年,法国工程师帕斯卡尔·科特(Pascal Cotte)运用紫外线红外线拍摄取得的高清影像,对《蒙娜丽莎》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蒙娜丽莎》最初的画作上画有眉毛和睫毛,但是这些细节很可能在后来的清洗过程中不慎丢失了。科特还确定,这幅作品在之后曾多次经过加工,改变《蒙娜丽莎》脸部的大小和视角。此外,他还在主漆层下发现了一个版本,该版本上蒙娜丽莎的头饰经过许多手柄固定在头发上,脖子上还佩戴着一条珍珠项链。然而,这些细节在后来的清理过程中被清理干净,证明了这幅作品在日后曾被重新加工过,另外,在经过画作分层范围及前置作业(石膏底)的解析后,也得出这幅画从未被切割过的结论。[41][42]

尽管《蒙娜丽莎》画作的保存状况虽然良好,但由于头顶部位有一道相对重要的裂缝。而各层清漆也随着时间开始龟裂开来。据说卢浮宫的负责人不愿对画作进行全面修复的原因,因为他们担心修复后会改变画作的外观。不过在当代,人们已经借由电脑技术成功地重现了画作在清除污垢后的样貌。此外,2011年至2012年期间,由于普拉多博物馆所保存的一幅复制品得到修复,因而有助于学者想像《蒙娜丽莎》原始画作的外观。

2008年,乌尔比诺大学地貌学教授罗塞塔·博尔基亚和摄影师奥利维亚·内西(Olivia Nesci)的研究中,他们指出达芬奇在画中所描绘的景观,与位于蒙特费尔特罗历史区域涵盖的佩萨罗乌尔比诺里米尼的景色相似。[43]2011年,专业杂志《Cartographica 》发表文章称,《蒙娜丽莎》的背景与瓦尔迪基亚纳部分地区的地形相吻合。[44]

技术

Thumb
这幅画藏于纽约海德收藏馆英语The Hyde Collection,据信出自达芬奇之手,被视为《蒙娜丽莎》的准备草图(1503年)。如果是这样,那么艺术家原本打算将一根大羽毛放在模特的手上。[45]

阿列克塞·齐维列科夫(Aleksey Civeleqov)曾指出,在《蒙娜丽莎》创作之时,达芬奇已经成为当时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技艺已经达到了巅峰,作品已经达到了所有形式和组合的目标。对达芬奇来说,只有最困难的艺术技巧问题才值得关注。当他找到符合他要求的模特时,他决定解决一些他之前没有解决过的最复杂的艺术技巧问题之一。

为了表达模特的内心世界,达芬奇使用他之前发现并经过测试的技巧,特别是他以前用来创造非凡效果的晕涂法而更加精进,以创造出更加生动的人脸和面部特征。他试图描绘出模特的面部特征,使其能够完全表达模特内心的情感。这也是为什么《蒙娜丽莎》的面部特征看起来非常逼真和生动。

鲍里斯·维珀也有相似的想法,并提出,如果要解释《蒙娜丽莎》脸上这种感知上的消失,必须考虑两个主要原因。首先需归功达芬奇的精湛晕涂技巧。达芬奇曾坚定地表示:“模型是艺术的灵魂。”,通过这种技法,他在画作营造出女子忧郁的眼神、柔和的笑容,集无与伦比的触感。其中特别在蒙娜丽莎脸部周围的阴影展现晕涂技法的精髓。达芬奇建议通过混合光源和身体部位所形成的“微妙的烟雾”,以此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氛围。

达芬奇采用了三角形构图形式进行制作,其中手臂和手的姿势则是关键的位置。使画面产生稳定的感觉。在《蒙娜丽莎》的画像中,她的胸部、脖子和脸颊都比手更加明亮。而画中的光线显示了手绘图案下方的形状。他在这幅画中试图展示了坐着的女人和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引导观察者的目光随着她的而转动。

耶夫谢·罗滕贝尔格写道:“列奥那多·达芬奇确保他的创作概括具有普遍性,这使他能够将其视为普遍人类的形象。这种高度的普遍性影响了画作的所有元素,将蒙娜丽莎头部和下巴周围的光线、透明的纱帽、细心梳理的头发和小褶皱的服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共同的轮廓。尽管在她的脸部眉毛已经消失,但期美丽、明亮的手,依然让让作品充满着柔和的感觉。”[46]

弗拉基米尔·阿尔帕托夫(Vladimir Alpatov)则认为:“达芬奇成功地描绘了蒙娜丽莎无尽变幻的面部表情。尽管画中女子的眼睛注视着观众,并保持着安静的姿态,但由于眼窝的阴影,她的眉毛微微凹陷。嘴唇紧闭,但边缘阴影显著著。蒙娜丽莎的微笑随时都可能浮现,使得她的表情更加生动。她的面部表情克制且微笑以表现坚定的性格。达芬奇在创作时共花费数年的时间,尝试消除任何强烈的转折或交叉点,以创造出画中更加流畅的效果。尽管画面的阴影十分清晰,但它们却完全消失在半个阴影中。”

谜团

《蒙娜丽莎》已经引发了几个世纪以来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适当的答案,但也激起了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的热情。尽管存在着许多问题,在结论通常并不完全令人信服,因此对于画中的辩论在当代仍然持续著。尤其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期间。

其中,人们对于画中的女士的起源、她脸上的表情、作者的灵感以及其他许多问题的理论都得到了广泛讨论,迫使人们对这幅肖像进行深入的历史和科学分析。

神秘的笑容

Thumb
《蒙娜丽莎》的嘴部细节

《蒙娜丽莎》中,女子目光轻微地朝左看,并展现出一个极其神秘的微笑。瓦萨里曾对此表示:

在绘画这幅画像时,他让人唱歌或演奏乐器,还有小丑逗她开心,以避免在绘画肖像时常呈现的忧郁情绪。

哈佛大学专门研究视觉的生物学教授玛格丽特·利文斯通英语Margaret Livingstone在2003年的一项研究中指出,当直接注视《蒙娜丽莎》时,她的微笑会消失,她在拉科鲁尼亚举行的欧洲视觉知觉大会上解释,《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实质是“一种错觉”,这是因为人类的眼睛处理图像的方式非常独特而对空间频率产生“消失”的效果。此外,利文斯通还指出,艺术家们比专业的医学专家更早地研究了人类的视觉。并还介绍了人类视觉系统的两种视觉方式,即直视或中央凹英语Fovea_centralis和周边或边缘的视觉,前者用于感知明视觉英语Photopic_vision,但不适用于区分阴影,而后者则擅长区分暗视觉英语Scotopic_vision。Leonardo利用周边视觉中更容易看到的阴影绘制了蒙娜丽莎的微笑。[47]

为了说明这个效果,利文斯通借由举例人们可以专注于印刷页面上的单个字母,但其他邻近的字母看起来不太清晰或难以辨认。这是因为当人们专注于一个物体或一个区域时,他们的视觉系统会将周围的事物模糊化或忽略,以便更好地专注于目标物体。在《蒙娜丽莎》的情况下,达芬奇透过绘制一些只有在人们透过周围视野看的比较模糊的阴影,这些阴影增强了《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感。

另外,为了解决一些谜团,在近年,专门用于“情感测量”的软件被曾被应用于这幅画作,以获取有关模特表情的有关数据。该程序的结论是,蒙娜丽莎的幸福感为83%,厌恶感为9%,恐惧感为6%;剩余的2%对应于生气的情感。该程序考虑到嘴唇的弯曲,眼周的皱纹等特征进行测量,然后与包含平均表情的女性面部表情数据库进行比较因此,通过这个新程序则可通过某人的照片或画像,来分析人物的情绪状态。[48]

布朗大学的兼职教授迪娜·戈丁认为,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是由于丰富的面部表情。丰富的面部肌肉作用下,观众不自觉地扩大了对蒙娜丽莎微笑的解读,每一位观众都会想起蒙娜丽莎的微笑带给他们淡淡而明确的情感。

据称怀孕和身体状况

Thumb
《蒙娜丽莎》的手部细节,蒙娜丽莎把右手放在左手上面,这个手势是为了展现她是一位有家庭的贞淑女士,而不是为了表现戒指的效果,因此达芬奇选择了这个手势。

有些研究人员认为《蒙娜丽莎》图中的人物在被描绘时可能怀孕了,因为她的手放在腹部上方。为了澄清这一理论,一组研究人员曾使用三维红外线扫描仪进行研究,该研究结果于2006年9月26日由加拿大研究委员会发表。[49]

根据三维红外线扫描仪的解析技术,研究人员能够发现之前未知的画作细节,扫描仪的分辨率比人类头发直径的细度还要高出10倍。他们在该次研究中发现画作衬衫领口上一层薄透的纱质披肩,这种服饰经常怀孕的女性穿戴。此外,研究还揭示了模特儿的体重(63公斤)和身高(1.68米),以及她戴着一个被遮盖的发髻。在画作的任何一层涂料中都没有发现任何秘密讯息,这点与小说《达芬奇密码》中的描述不同。[50]

该项研究的结果,最后得到加拿大主要的官方研究机构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认可。该研究最初在2004年渥太华的一个学术活动上发表。此外,马德里康普鲁坦斯大学的胡里奥·克鲁斯·埃尔米达(Julio Cruz Hermida)博士则根据调查,声称这名模特儿有磨牙症圆秃和早期帕金森氏症的症状。[51]

2010年1月,巴勒莫大学解剖病理学教授维托佛朗哥(Vito Franco)向意大利报纸《新闻报》投稿了一篇关于蒙娜丽莎的文章。在佛罗伦萨的一次医学会议上,他指出蒙娜丽莎中描绘的女人体内明显积累了导致高胆固醇血症的脂肪酸。佛朗哥还报告说,这名妇女的右眼长了一个脂肪瘤[52]

画中人

根据画家和传记作者乔尔乔·瓦萨里的说法,有关《蒙娜丽莎》的模特身份有不同的假设。他曾在1550年写道:

他为弗朗切斯科·德尔·焦孔多画了他妻子莫娜·丽莎的肖像,尽管他花了四年的时间,但最后并未完成。这件作品现在在法国的枫丹白露宫里,由法国国王所拥有。

1625年,卡西亚诺·德尔·波佐在枫丹白露宫看到这幅作品,并写下:

一幅真人大小的肖像,用木板制作,采用刻有胡桃木的边框;该画作为半身像,描绘了一位名叫焦孔多的女性。

基于这些证言,人们认为《蒙娜丽莎》的模特,实际上是商人弗朗切斯科·德尔·焦孔多的妻子:“丽莎·焦孔多”。

丽莎·焦孔多理论

15到16世纪初,为忠贞女性绘制肖像在艺术界比较常见,达芬奇虽绘制《蒙娜丽莎》,然而图中女子的身份则众说纷纭,据与弗朗切斯科家族的部分成员相识的画家和建筑师乔尔乔·瓦萨里于1550年记载[53]:4:“列奥纳多为弗朗切斯科·德尔·焦孔多的夫人蒙娜丽莎画了一幅肖像”[54][56],丽莎·焦孔多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和托斯卡纳的格拉迪尼家族成员,后人对丽莎的一生所知甚少。她生于佛罗伦萨,十几岁时就嫁给了布料和丝绸商人,丈夫之后还当上地方官员,并生有5个孩子,在丈夫死后,丽莎成为修女,并于1542年7月15日去世,终年64岁。《蒙娜丽莎》的意大利语名称“La Gioconda”和法语名称“La Joconde”都是丽莎婚后从夫的姓氏,也是她的昵称,意思是“幸福的人”[57]

瓦萨里对《蒙娜丽莎》的描述来自他于1550年出版的《列奥纳多传记》,也就是达芬奇去世31年后。长期以来,该本传记一直是有关列奥纳多作品出处和委托人身份的最之名的资料来源。此外列奥纳多的助手萨莱在1524年去世前,拥有一幅肖像,在他的个人文件中名为《la Gioconda》,是列奥纳多遗赠给他的。

Thumb
在海德堡大学的一本书中发现的阿戈斯蒂诺·韦斯普奇英语Agostino Vespucci在1503年所写的边注。它指出达芬奇正在为丽莎·焦孔多创作肖像。

2005年,海德堡大学图书馆的一位专家在图书馆收藏文献《Marcus Tullius Cicero》(1477年出版)中发现由达芬奇挚友阿戈斯蒂诺·韦斯普奇英语Agostino Vespucci在1503年所写的边注,其中确认画像中正坐的女士就是丽莎,达·芬奇当时正在为丽莎·德尔·焦孔多绘制肖像,大约比瓦萨里提到的参考资料早47年。[58]卢浮宫的代表文森特·德利尤文(Vincent Delieuvin)在回应发现这份文件的声明时表示:“列奥那多·达芬奇确实在1503年画了一位名叫丽莎·德尔·焦孔多的佛罗伦萨女士肖像。不幸的是,我们不能绝对确定卢浮宫的画作是丽莎·德尔·焦孔多的肖像画。”

根据上述资料,意大利的家谱研究员多梅尼科·萨维尼则声称现今仍有丽莎·焦孔多家族的后代存在,并根据家谱找到了据信为焦孔多后代的托斯卡纳公爵的女儿:娜塔莉亚(Natalia)和伊琳娜·斯特罗齐(Irina Strozzi)[59]。法医毛里齐奥·塞拉西尼(Maurizio Seracini)已经表示愿意帮助寻找该女子的遗体并进行DNA分析,以确定斯特罗齐家族和焦孔多家族之间的关系。此外,当时的人口普查文件证实,达芬奇的父亲住在焦孔多家族的对面。

历史学家假设《蒙娜丽莎》的画像是焦孔多送给他24岁妻子的一份礼物,以庆祝她的第二次怀孕。然而,这种假设没有其他证据来支持。此外,还有一些人支持《达芬奇密码》中有关抹大拉的马利亚和这幅画之间的关系的一些理论,他们认为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名怀孕,生活在罗马帝国时代的女人。[60]

人们对《蒙娜丽莎》身份的探究曾驱使日本研究员铃木松美日语鈴木松美展开一项特殊的研究。为了探究《蒙娜丽莎》的身份,她使用焦孔多的头骨进行了重建,并且通过骨头分析生成了蒙娜丽莎可能的声音。铃木声称,这种声音再现的准确性约为90%,然而她对达芬奇的声音表示怀疑,因为在达芬奇自画像中的胡子反射掩盖了一些重要的细节。[61]

伊莎贝拉·埃斯特理论

除了丽莎·焦孔多外,还有伊莎贝拉·埃斯特被视为《蒙娜丽莎》原型的推测性理论。[53]伊莎贝拉·埃斯特(1474-1539)是曼切华公国侯爵夫人,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最著名的艺术赞助人[62]。列奥纳多是她的姐姐贝亚特丽切·德斯特在米兰公国的宫廷画家,根据达芬奇所留下来的纪录中。1499年,达芬奇在斯福尔扎家族被驱逐后来到了佛罗伦萨。并在随后的三个月的时间里绘制了几幅伊莎贝拉的肖像画[63] ,其中一张铅笔素描图现保存在卢浮宫,并和《蒙娜丽莎》画中的女子具有相似之处。[64]

Thumb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保存的伊莎贝拉·埃斯特的彩色肖像
Thumb
达芬奇绘制的《伊莎贝拉·埃斯特》)剖面图

此外,根据1501年到1506年所撰写的几封手信显示,伊莎贝拉曾直接或通过代理人委托达芬奇,要求绘制其本人的油画肖像,而《蒙娜丽莎》的创作年代恰好属于这一时期。[65]不过到了1504年,此时的伊莎贝拉却被肖像画以外的主题更感兴趣,这与《蒙娜丽莎》后续仍保存在达芬奇手中的情况也为一致。[66]

根据1517年安东尼奥·德·贝蒂斯法语Antonio de Beatis的描述,他在克鲁城堡拜访过达芬奇,并提到他画过三幅画,其中一幅是按照朱利亚诺·德·麦地奇之要求画的一位佛罗伦萨女士的肖像。

尽管卢浮宫的研究认为伊莎贝拉的发色为金髪[67] ,与《蒙娜丽莎》女子的形象不符。[68] 然而部分保存至今的伊莎贝拉肖像,尤其是彼得·保罗·鲁本斯以模仿提齐安诺·维伽略为范本的《红发伊莎贝拉英语Isabella_in_Red_(Rubens)》复制品,画中具有棕色头发的伊莎贝拉本人被认为与蒙娜丽莎有着相似的特征。不过至今这种推论现今已被视为争议性,因为该画作的头部既没有显示出“美”的理想化,更与其他伊莎贝拉的彩色肖像毫无任何相似之处。[69]

其他理论

学者们也对《蒙娜丽莎》的画中人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观点。有观点认为,至少有四幅画作所画的是丽莎,对她身份的猜测涉及至少十人[70][71][72][73][74][75][76]他们争辩丽莎·乔孔多是达芬奇另一幅肖像的主题,毕竟在瓦萨里的纪录中,至少有四幅画被推测可能是蒙娜丽莎。其他几位女性曾被提出视为蒙娜丽莎的形象来源,包括亚拉冈的伊莎贝拉英语Isabella_of_Aragon,_Duchess_of_Milan切奇利娅·加莱拉尼弗兰卡维拉公爵夫人英语Costanza_d'Avalos,_Duchess_of_Francavilla卡特琳娜·斯福尔扎等人,甚至萨莱和达芬奇本人也都在蒙娜丽莎的假想模特名单之列,其他的猜测包括该模特可能是达芬奇的情妇,或一个穿着女装的少年,甚至可能是达芬奇的自画像的女性版本,也可能只是一个想像中的女性形象。

有学者认为,这幅画的主题是达芬奇的母亲卡特琳娜,是他对母亲的回忆。关于这一点,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暗示这幅画反映了一种“令人不安的男性气质”。为了满足历史上关于这些理论的真实性的好奇心,1987年进行了首次研究,将达芬奇的自画像与《蒙娜丽莎》的画像进行了重叠比较;结果显示在尺寸和外貌特征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对于这项研究的批评者声称,这些特征之所以相似,是因为作者是同一个人而导致了混淆。试验的负责人莉莲·施瓦茨英语Lillian Swartz和杰拉德·霍尔兹曼(Gerald Holzman)则声称,作者把自己描绘成女性的样子,以进行自画像。

[77][78][79]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导,2010年10月,美术史学家席尔瓦诺·温切蒂在《蒙娜丽莎》的眼睛中发现了列奥那多·达芬奇的缩写微小的文字。据报导,在右眼中画有达芬奇的缩写“LV”,在左眼中画有类似于“CE”或“B”的符号,在背景的桥拱上有像“72”或“L2”等字母,可以使用高倍放大镜确认。不久之后,温切蒂开始声称,从这些文字中,可以推断出长期是列奥纳多的学生和情人的詹·贾科莫·卡普罗蒂是《蒙娜丽莎》的模特。但是卢浮宫指出,温切蒂实际上没有仔细检查《蒙娜丽莎》,并反驳称,在2004年和2009年的科学分析期间,“任何研究机构都有可能调查,但“在调查中,并没有在画中没有发现任何字母或数字,并且由于木板上的绘画已经经历了年代变化,表面已经出现了无数的裂纹。这些裂纹的形状可能会被过度推测看作是数字或文字。

在2019年,达芬奇选集的目录则否定其他观点,即明确的表示《蒙娜丽莎》画中的人物可能为丽莎·乔孔多,而伊莎贝拉·埃斯则是唯一的推测人选。[53]

遗产

《蒙娜丽莎》在完成前就已开始影响佛罗伦萨画派拉斐尔曾多次去过达芬奇的工作室,迅速在他的几部作品中使用《蒙娜丽莎》肖像的构图和格式元素,例如《抱着独角兽的年轻女子英语Young_Woman_with_Unicorn》(约1506年)和《玛达琳娜·多尼肖像英语Portrait_of_Maddalena_Doni》(约1506年)[80]。拉斐尔后来的画作如《戴头纱的女子》(1515-16年) 和《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廖内肖像》也继续借鉴达芬奇的画作。艺术史学家弗兰克·佐尔纳英语Frank_Zöllner曾表示:“蒙娜丽莎流派的演变比达芬奇的其他作品产生更大的影响。更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的典范,也许出于这个原因,《蒙娜丽莎》不仅被视为真人的肖像,而且还作为理想的体现。”。[81]

包括乔尔乔·瓦萨里安德烈·费利比安英语André Félibien等早期史家称赞《蒙娜丽莎》的真实感,到了维多利亚时代,此时的作家们开始认为《蒙娜丽莎》充满了神秘和浪漫的魅力。如在1859年,泰奥菲尔·戈蒂耶曾写道“蒙娜丽莎宛如‘美丽的狮身人面像’,她的笑容是如此神秘”,在所表达的形式之下,人们将对于画作感到一种模糊、无限、无法表达的思想。 一个被感动,被困扰……被压抑的欲望,让人绝望的希望此刻正痛苦地搅动着。”,华特·佩特在1869年的文章中也对于《蒙娜丽莎》有所评论,并表示其 “比她所坐的岩石还老;像吸血鬼一样,她已经死了很多次,并且学会了坟墓的秘密……”。[82]

到了20世纪初,评论家开始认为《蒙娜丽莎》已成主观诠释和理论的宝库,同时也令对于不喜权威,典雅的人士感到厌烦[83]。在1911年发生失窃案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学家伯纳德·贝伦森承认“很高兴摆脱了它”。[83][84]让·梅金杰的《下午茶时间英语Le goûter 》在1911年的秋季沙龙展出,并被艺术评论家路易·沃克塞尔在《吉尔·布拉斯期刊英语Gil_Blas_(periodical)》讽刺地描述其为“la Joconde à la cuiller(拿勺子的蒙娜丽莎)”[85]安德烈·萨尔蒙随后将这幅画描述为“立体主义的蒙娜丽莎”。[86][87]

然而,随着前卫艺术界开始注意到《蒙娜丽莎》不可否认受到欢迎的程度。使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开始不断地重新解读《蒙娜丽莎》,1883年,由法国画家欧仁·巴代伊法语Eugène Bataille创作过蒙娜丽莎吸著烟斗的图像《Le rire》在巴黎的不连贯展览上展出。评论家都把这幅画看作是对传统艺术的嘲讽[88]。1919年,最具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家之一杜象,依据《蒙娜丽莎》改造一系列而成的作品《L.H.O.O.Q.》,在这幅画作上的人物,则是以用铅笔加了两撇小胡子,其标题《L.H.O.O.Q.》则是一个双关语,在法语中发音类似“Elle a chaud au cul”,意即“她有一个性感的屁股”[89]或“她的屁股很热辣”,以隐喻性欲旺盛、坐立难安的女性。杜象随后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了多个版本的《L.H.O.O.Q.》,它们的大小也不尽相同。

萨尔瓦多·达利以他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他于1954年将自画像描绘成蒙娜丽莎。 [90]安迪·沃荷在1963 年《蒙娜丽莎》来到美国展览之际创作了多幅蒙娜丽莎的丝网版画,被称为《三十胜于一(Thirty Are Better than One)》。[91]

当代,街头艺术家尹瓦德英语Invader (artist)使用马赛克风格在巴黎和东京的墙上创造了蒙娜丽莎的版本。[92]

早期版本和副本

普拉多蒙娜丽莎

普拉多蒙娜丽莎》(Prado Mona Lisa)是达芬奇学派英语Leonardeschi的画作,这幅画自1819年以来便一直被收藏在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93]。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看作是一个相对来说重要性不高的复制品[94]。然而在2012年对画作进行了复原之后,普拉多版蒙娜丽莎被认为是由达芬奇学派创作的最早的蒙娜丽莎复制品[95]。作者被认为可能是达芬奇的学生弗朗西斯科·梅尔兹或沙莱[93][96]。其他一些观点则不赞成上述假设,他们觉得作者或许是达芬奇的其中一位西班牙学徒(比如费尔南多·阿尔梅迪纳英语Fernando Yáñez de la Almedina赫尔南多·洛斯亚诺斯英语Hernando de los Llanos[97]

修复后的画作与原版《蒙娜丽莎》的视角略有不同,因此有人猜测它是世界上第一幅立体画的一部分。[98][99][100]然而最近的一份报告表明,《普拉多蒙娜丽莎》实际上未有可靠的立体深度。[101]

艾尔沃斯蒙娜丽莎

一个早期版本的蒙娜丽莎被称为《艾尔沃斯蒙娜丽莎》,该画作于1778年由一位英国贵族购买,并于1913年被英格兰美术收藏家休·布拉克尔(Hugh Blaker)发现。布拉克尔把画买下后,带到他在伦敦艾尔沃斯的画室,这幅画作因此被命名为“艾尔沃斯蒙娜丽莎”。在画作历经易手后,新主人Henry Pulitzer于1975年把放在瑞士一家银行的金库中[102],直至2012年9月由蒙娜丽莎基金会向媒体展示。[103]

尽管该幅作品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相当相似。然而目前对于画作原作者的定论,在学术界尚未有共识,尚支持艾尔沃斯蒙娜丽莎真实性的人们坚称艾尔沃斯蒙娜丽莎就是“未完成的蒙娜丽莎”。[104][105][106][107]

冬宫蒙娜丽莎

一个被称为《冬宫蒙娜丽莎》的版本现收藏于冬宫博物馆,它是由一位不知名的16世纪艺术家绘制的。这幅肖像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较为不一样;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女人的脸比卢浮宫画中的女士较为年轻。[108][109]

参见

注释与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