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颌翼龙属名:Scaphognathus)又名管颌翼龙桶颌翼龙掘颌翼龙,是翼龙目的一属,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德国地区。牠们的翼展约1米。掘颌翼龙属于喙嘴翼龙科,与本科其他属相比,船颌翼龙拥有较宽广的嘴部,与较短的翼与尾巴。

Quick Facts 保护状况, 科学分类 ...
船颌翼龙属
化石时期:侏罗纪晚期,155.7–150.8 Ma
Thumb
无效状况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目: 翼龙目 Pterosauria
科: 喙嘴翼龙科 Rhamphorhynchidae
亚科: 掘颌翼龙亚科 Scaphognathinae
属: 船颌翼龙属 Scaphognathus
Wagner, 1861
模式种
粗喙船颌翼龙
Scaphognathus crassirostris

(Goldfuss, 1831)
异名
  • 粗喙翼手龙 Pterodactylus crassirostris
    (Goldfuss 1830)
  • Pachyrhamphus crassirostris
    (Fitzinger 1843)
  • Ornithocephalus crassirostris
    (Wagner 1851)
  • Brachytrachelus crassirostris
    (Geibel 1852)
  • 粗喙喙嘴翼龙 Rhamphorhynchus crassirostris (Wagner 1858)
Close

发现与命名

在1831年,德国古生物学家奥古斯特·戈德弗斯研究掘颌翼龙的第一个化石[1],他当时将这个缺乏尾巴的标本,归类于翼手龙的新种,粗喙翼手龙(Pterodactylus crassirostris),种名在拉丁文意为“胖的口鼻部”[2]Physically it was very similar to Rhamphorhynchus, albeit with notable cranial differences.[2]。这个不完整标本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Solnhofen)地层,是个成年个体,翼展约3呎。

Thumb
掘颌翼龙的正模标本

在1858年,约翰·瓦格纳(Johann A. Wagner)发现第二个标本后,发现尾巴的存在,因此发现这种动物的外形类似喙嘴翼龙类。第二个标本比较完整,但翼展只有约20吋,只有部分骨头硬化,因此不是个成年个体[2]。粗喙翼手龙曾经多次改归类于独立属,PachyrhamphusBrachytrachelus,但已有其他动物优先使用这些名称。在1961年,约翰·瓦格纳将其建立为新属,模式种粗喙掘颌翼龙Scaphognathus crassirostris),属名意为“船形的颌部”,意指牠们的钝口鼻部。

叙述

目前已发现三个掘颌翼龙的标本,都发现于巴伐利亚州的索伦霍芬地层[2],地质年代属于侏罗纪晚期的启莫里阶[3]。在外形上,掘颌翼龙非常类似喙嘴翼龙,但两者的头颅骨有不同特征[2]

掘颌翼龙具有比例较短的头颅骨,长4.5吋,口鼻部前段较钝,眶前孔较大[2]。牙齿较为垂直,而非倾斜。根据早期研究,掘颌翼龙的上颌有18颗牙齿、下颌有10颗牙齿[2]。在2004年,克里斯多佛·班尼特(Christopher Bennett)研究第三个标本,发现上颌只有16颗牙齿;过去可能把替换用牙齿算进去,才变成18颗牙齿[4]

在2011年,科学家比较翼龙类、现代鸟类爬行动物巩膜环大小,提出掘颌翼龙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而喙嘴翼龙、梳颌翼龙可能是夜行性动物;掘颌翼龙可能是为了避免与以上物种争夺相同食物来源,而错开活跃时间[5]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