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官话[注 1]是在台湾使用的官话方言。台湾官话历史始于明郑时期,清治时期官方曾尝试推广官话,日治时期,台湾汉文书面作品主要是基于官话白话文。然而,在中华民国抗日战争战后至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以前,官话在台湾始终没有成为通用语,仅在来台官员间被使用;随着1950年代官方在国语运动赋予官话“中华民国国语”的地位,台湾官话取代了台湾闽南语、台湾客家语和台湾原住民语言成为通用语。另外,“台湾国语”在台湾一般是形容带有台湾闽南语口音或词汇的官话。
历史
官话最早在明郑时期随南明贵族传入南台湾,以江淮官话为主,但郑氏家族及明郑军民主要仍以使用闽南语为主。
清治初期,泉漳及客家移民社会仍主要以闽南语和客家语做为其通用语。1728年,清雍正帝颁布《谕闽广正乡音》,明令八年后福建和广东两省文人需通晓北京官话方可参加科举,该诏谕中亦反应了清初台湾官民多不通官话的情况[1]。因此,台湾官方开始推行“官话运动”,台湾府辖下包含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和彰化县等县治均设立正音学院,也在平埔族番社建立社学,以官话讲授[1]。然而,乾隆年间,因“官话运动”成效不彰而纷纷废除,闽南语或客家语仍是台湾人读书时的读音[1]。至道光和咸丰年间,无论是台湾官学或地方官吏,在语言上仍以闽南语或客家语为主[2][3]。在民间,官话的使用仅限于每月初一十五宣讲《圣谕广训》之时,且通常会以地方语言详细解说之[4]。满清官方在台湾汉人社会推广官话是失败的[1]。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