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港
臺灣港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港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北港是位于台湾新北市八里区的国际商港,于1990年代辟建,最初定位为基隆港的辅助港,但其占地面积较基隆港更大,有取代基隆港之台湾北部主要吞吐港地位的趋势。其中的货柜码头是由台北港货柜码头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8月28日与政府签订50年经营权的BOT案。根据2019年的数据显示,台北港位列世界第100大港,为台湾第三大港。
因位于八里地区,故俗称八里港。规划阶段曾称为淡水新港,以与淡水港区别。此港为刘兆玄于1993年任中华民国交通部部长时所规划,初期仅计划兴建两座码头供东砂北运使用。
刘兆玄于1999年任行政院副院长时,将淡水新港变更为综合性商港并更名为台北港[5]。原由中华民国交通部基隆港务局管理,2012年3月1起由台湾港务公司基隆港务分公司管理。
台北港位于淡水河河口西侧,临台湾海峡,南有观音山为屏障,港区南侧并与游乐区八仙海岸相邻。东距基隆港34浬,南距台中港87浬。
淡水河是北台湾第一大河,而1927年到1948年左右,淡水河口及八里地区之海岸线呈向外扩张,淡水河之沉积物在河口地区偏淤积,致使海岸线往外扩张,且飞砂形成高约18米长3公里平行海岸沙丘。[6] 由林雪美1996年之研究可知,淡水河口海岸属风浪营力型或风浪、径流及潮汐三个营力之中混合型,淡水河口地形及输砂机制之分析应考虑风浪、径流及潮汐之影响。
但于1964年石门水库完工后,大量河源泥沙被揽阻,河口沉积物之供需平衡遭到破坏,致使八里区海岸线向内陆退缩。比对1948年与1978年的航空图,可发现30年间八里区的海岸线普遍退缩达180米,河口的挖子尾附近最大退缩量则达320米。1986年翡翠水库完工,淡水河口冲积平衡更加受到冲击,比对1978年与1992年,八里污水处理厂附近海岸退缩达150米,挖子尾附近海岸也退缩达200米。[6]
1993年淡水河南岸的台北港开始兴建,台北港的北防波堤凸出海岸1.6 km,几与淡水河口北侧之突岬齐平。所造成突堤效应阻断淡水河口沙源之往南移行,而台北港南侧防波堤海岸形成严重侵蚀,淡水河口与北防波堤间沙滩浮现,河砂淤积且海床趋于浅化。淡水河口之河道左岸挖子尾沙嘴附近,淤积日渐严重,若强台加上与满潮时间一致时,台风暴潮可能导致洪水无法宣泄,淡水河沿岸及大台北地区形成水患。[6]
1986年建港以前,此处为侵蚀最为严重之海岸,建港后1996年至2001年间呈淤积性海域,年平均淤积量约155.8万立方米。
筑港前相较于其他区域稳定海岸侵淤量不大,筑港期间呈侵蚀现象,防波堤完工后亦呈淤积。
台北港自由贸易港区目前营运范围,包括已填筑完成陆域,现有管制区后线93.7公顷之区域,包括东码头区79公顷(第一散杂货中心、第二散杂货中心、临时油品储运中心,及车辆物流中心),北码头区(第一货柜储运中心)及北3─北6码头后线部分土地约14.7公顷。
海峡两岸自开放直航以来,经贸往来与观光交流日益密切,商务、旅游人次逐年增加,推升双边运输的需求性及必要性,因此奉交通部指示从2013年起开辟“台北港—平潭”航线。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