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纳米颗粒(nanoparticle),通常定义为直径在1至100纳米 (nm) 之间的物质颗粒[1][2]。小于10纳米的半导体纳米颗粒,由于其电子能级量子化,又被称为量子点。
“nanoparticle”的各地常用译名 | |
---|---|
中国大陆 | 纳米颗粒 |
台湾 | 奈米颗粒 |
香港 | 奈米颗粒 |
新马 | 奈米颗粒 |
纳米颗粒通常与微米颗粒(Microparticle)(1-1000 µm)、“细颗粒”("fine particles")(尺寸在100 到2500 nm 之间)、和“粗颗粒”("coarse particles" )(范围在2500 到10,000 nm 之间)区分开来,因为它们的较小尺寸驱动着截然不同的物理或化学特性,如胶体性质和超快光学效应[3]或电学性质。
由于更容易受到布朗运动的影响,它们通常不会像胶体颗粒那样沉积,相反,胶体颗粒的粒径范围通常为1至1000nm。
纳米颗粒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它搭起了大块物质和原子、分子之间的桥梁。大块物质的物理性质通常与大小无关,但是在纳米尺寸上却通常并非如此。一些和尺寸相关的物理性质被观测到,例如:半导体纳米颗粒的量子束缚,一些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胞质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磁性材料的超顺磁性,400纳米金环,当外加磁场时,金环产生震荡电阻,这种现象称作磁阻效应,而这种效应明显和环的小尺寸有关。 类固体和软的纳米颗粒也被制造出来。脂质体是典型的具有类固体特性的纳米颗粒。[4]
由于在生物医学,光学和电子等领域有多种潜在的应用,纳米颗粒研究目前是有强烈科学兴趣的领域。
在2012年提出的生物相关聚合物术语中,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将纳米颗粒定义为“尺寸在 1 × 10−9 和 1 × 10−7 m 范围内的任何形状的颗粒”[2]。 这个定义是由IUPAC在1997年所给出的定义演变而来[5][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