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京津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糖葫芦是发祥于中国京津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北京又称冰糖葫芦 ,天津称糖礅;青岛则称糖球,闽南语又称其为李仔攕、鸟梨仔膏、鸟梨仔糖(“鸟梨仔”指里面形状不大,略带酸味的腌渍梨;“膏”、“糖”则都是指外面那一层红色糖浆)。
糖葫芦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各地都非常流行的一种小吃。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曾经在他的相声中提到过卖糖葫芦的小贩,在北京四九城和在天津卫叫卖吆喝的口音各有不同。传统的糖葫芦是在冬天才会在市场上看到的,由于山楂和外面的那层糖被寒冷的气温冻住,所以咬起来的感觉,十分地坚硬,像在吃冰一样,因而得又名“冰糖葫芦”,也体现了其特有的味道。但是近年来,在夏天糖葫芦亦有售,但是由于天气炎热,外面的那层糖变得十分地黏,味道和冬天比起来也相差甚远。
传统的糖葫芦用山楂(又称山里红)穿成,后来逐渐出现了用山药、黑枣、橘子等制作的糖葫芦,一些高档的糖葫芦还在掏空了果核的山楂中填进一些馅料。近些年来,糖葫芦的用料有很大的扩展,诸如苹果、黄梨、葡萄、草莓、番茄等水果甚至 海鲜、辣条都成为制作糖葫芦的原料。另外,糖葫芦用糖的是冰糖,所以称为“冰糖葫芦”,也可以使用白糖、红糖或蔗糖,因绵白糖为白砂糖融解后高温焦化而成之工业制品,价格和成分并没有优势,较少人使用,亦非历史上能使用之材料。
制作传统的糖葫芦须先将洗净的山楂煮熟,横切半扇果子,挖去中间的果核,过程中虽然讲究挖去果核,但不能将果子分成两半。去除果核后,用竹签将山楂穿成串;用铜制的大勺将白糖加水熬化,熬糖必须使用红铜或者黄铜的锅,如果用铁锅会使熬出来的糖颜色发生变化,影响最后冰糖葫芦的视觉效果,熬糖是制作冰糖葫芦的关键步骤,火太大了糖会脱水碳化,影响成品的口感和外观;而火太小加入到糖中的水不能有效挥发,蘸出来的糖葫芦粘牙,口感不好。待糖熬好后,用穿好的果串在糖中沾一沾,然后在预先涂好猪油的大理石板上拉出糖风,静置冷却后从石板上取下即成。
民间有很多关于糖葫芦的传说典故,现代认为糖葫芦源于辽朝时期。[来源请求]
也有民间传说称冰糖葫芦起源于隋朝,当时的朝廷以一人一枝穿有山里红的糖葫芦奖励功臣,这种方法后来流传民间形成糖葫芦。[来源请求]
有确实的史料记载最早为清代的《燕京岁时记》:“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