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年少时与华歆、邴原一起四处游学,称“一条龙”,并且与当时名士陈纪相敬交好。东汉末经历黄巾之乱和州牧割据,天下大乱,管宁打算向北而非向南避乱,以示不离北方故土之意;于是与邴原及王烈等人一起到辽东避乱。他们到时都受辽东太守公孙度欢迎,专门腾出驿馆来请他们居住,但管宁见过公孙度后却在山谷结草庐居住。他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样是逃避战乱的人,于是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即使公孙康意图任命管宁为官,助自己脱离东汉独立,都因为对管宁的敬重而不敢提出。后来曹操迎汉献帝后自任司空,曾辟命管宁,但遭辽东太守公孙康拦下不作通知。
后来中原渐渐安定,到辽东的人们纷纷回乡,惟独管宁仍不打算离开。黄初四年(223年),经司徒华歆推荐,魏文帝曹丕下诏召还他,管宁见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恭懦弱,而其侄子公孙渊有隽才,预料将来公孙渊会夺权,于是才与家属返回故乡。公孙恭当时亲自送他,又赠送了许多礼物;但到岸后,却连同以前公孙度、公孙康和公孙恭的赠物,全部送还。曹丕又下诏以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固辞不受。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即位,太尉华歆以患病为由请求退位,并让位给管宁。明帝不接纳,但接受推荐,下诏要任命管宁为光禄勋,更下令青州刺史派属官亲自到管宁家迎接,并准备车辆、侍从、厨子等接他上任。但管宁却上书委婉陈情,说自己德、功、才都不行,不能担负“栋梁之任”,又加年老身弱,恳求还乡。后来直至青龙年间,桓范举荐他[1],明帝也都多次征命,管宁都没有应命。
正始二年(241年),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待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齐王曹芳推荐管宁,齐王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请他。同年管宁病故,时年八十四岁。著有《氏姓论》。
[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