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中国东汉末至北宋时的,前身为监察区益州刺史部,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汉中盆地一带。

Quick Facts 益州, 人口 ...
益州
东汉北宋
188年-607年

618年-742年

981年-988年

994年-1059年
人口 
• 282年
149300户
• 464年
53141户,248293口
• 639年
117889户,743102口
历史
历史 
• 成立
188年
• 改为蜀郡
607年-618年
• 改为蜀郡成都府
742年-981年
• 改为成都府
988年-994年
• 废除
1059年
前身
继承
益州刺史部
蜀郡
成都府
成都府
蜀郡
蜀郡
成都府
成都府
今属于 中国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
 缅甸掸邦
 寮国琅南塔省丰沙里省
 越南奠边省莱州省老街省河杨省
Close
More information 四川历史系列条目 ...
Close

沿革

汉朝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立十三刺史部。其中,益州刺史部地处今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大部,湖北省西北部及陕西省甘肃省小部分地区。但此时的益州刺史部只是监察区,非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

东汉中平五年(188年)后,州成为正式的一级行政区域。益州广汉郡绵竹县(今四川省德阳市北),领十郡三属国:汉中郡巴郡广汉郡蜀郡汶山郡犍为郡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广汉属国蜀郡属国犍为属国

汉末,张鲁割据汉中郡,改为汉宁郡兴平元年(194年),州治迁至蜀郡成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兴平二年(195年),分巴郡永宁郡固陵郡建安六年(201年),改巴郡为巴西郡,永宁郡为巴郡,固陵郡为巴东郡,分巴东郡置巴东属国。建安十八年(213年),分犍为郡江阳郡。建安十九年(214年),改犍为属国为朱提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张鲁,复汉宁郡为汉中郡,分汉中郡置西城郡上庸郡,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刘备改巴东郡为固陵郡,巴东属国为涪陵郡。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分广汉郡梓潼郡。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分巴西郡宕渠郡,不久即省。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占领汉中郡。至此,刘备所据益州领十六郡一属国:蜀郡汶山郡汉中郡巴郡巴西郡固陵郡涪陵郡广汉郡梓潼郡犍为郡江阳郡朱提郡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蜀郡属国[1]

三国

三国时期刘备据益州建立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改固陵郡巴东郡蜀郡属国汉嘉郡建兴三年(225年),改益州郡建宁郡,分建宁、永昌二郡置云南郡,分建宁、牂牁二郡置兴古郡。建兴七年(229年),占领曹魏雍州武都郡阴平郡,属益州。延熙中(238年-257年),分广汉郡东广汉郡,分犍为郡南广郡。后省南广郡。至蜀汉末,益州领二十二郡:蜀郡汶山郡汉嘉郡汉中郡武都郡阴平郡巴郡巴西郡巴东郡涪陵郡广汉郡东广汉郡梓潼郡犍为郡江阳郡朱提郡牂牁郡越巂郡建宁郡永昌郡云南郡兴古郡

曹魏景元四年(263年),灭蜀汉,占领益州,分益州汉中、阴平、梓潼、广汉、东广汉(并入广汉)、涪陵、巴、巴西、巴东九郡置梁州武都郡改属雍州。至此,益州领十二郡:蜀郡汶山郡汉嘉郡犍为郡江阳郡朱提郡牂牁郡越巂郡建宁郡永昌郡云南郡兴古郡[2]

两晋十六国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分益州建宁、兴古、云南、永昌四郡置宁州太康三年(282年),宁州并入益州。太康十年(289年),改蜀郡为成都国永康元年(300年),益州乱,改成都国为蜀郡。

太安二年(303年),蜀、汶山、汉嘉、犍为(部分)四郡陷于李雄;分益州建宁、兴古、云南、永昌、朱提、牂牁郡、越巂七郡复置宁州,晋之益州仅余江阳、犍为(部分)二郡,州治迁至江阳郡江阳县(今四川省泸州市)。永兴元年(304年),梁州涪陵、巴、巴东三郡改属益州。永嘉五年(311年),江阳、犍为二郡陷于,州治迁至巴东郡鱼复县(今重庆市奉节县)。永嘉六年(312年),巴郡陷于建兴二年(314年),涪陵郡陷于,益州仅余巴东郡。[2]

晏平元年(306年),分蜀郡置汉原郡,分汉嘉郡置沈黎郡,益州领蜀、汉原、汶山、汉嘉、沈黎、犍为六郡。后改益州为司隶。玉衡元年(311年),以晋之益州江阳郡置荆州。后以巴郡、涪陵郡属荆州。[3]

东晋咸康八年(342年),安州越巂郡改属益州。永和三年(347年),灭,以其蜀、汉原、汶山、沈黎、犍为五郡还属益州,改汉原郡晋原郡,不久蜀郡陷于范贲;巴东郡还属荆州。永和五年(349年),平范贲,收复蜀郡,益州还治成都。永和八年(352年),因安置三蜀流民,分蜀郡宁蜀郡。后侨置江阳郡。至此,益州领八郡:蜀郡汶山郡犍为郡晋原郡沈黎郡越巂郡宁蜀郡江阳郡

宁康元年(373年),益州陷于前秦太元十年(385年),收复益州。义熙元年(405年),益州陷于谯蜀。义熙九年(413年),收复益州。后以关陇流民置始康郡,以秦州流民置晋熙郡,以江阳郡旧土置东江阳郡[2]

南北朝

南朝宋初,梁州广汉郡遂宁郡巴郡巴西郡南阴平郡改属益州。后分广汉郡新城郡元嘉十年(433年),侨置宋宁郡宋兴郡。元嘉十二年(435年),侨置南新巴郡南晋寿郡。元嘉十六年(439年),梁州梓潼郡南宕渠郡南汉中郡怀宁郡南秦州安固郡改属益州。元嘉二十六年(449年),秦州北阴平郡武都郡改属益州。后侨置天水郡,省南宕渠郡。

至宋末,益州领十二实土郡:蜀郡汶山郡犍为郡东江阳郡晋原郡沈黎郡越巂郡梓潼郡广汉郡遂宁郡巴郡新城郡;十六侨郡:南阴平郡(有实县)、宁蜀郡(有实县)、江阳郡始康郡晋熙郡巴西郡宋宁郡宋兴郡南新巴郡南晋寿郡南汉中郡怀宁郡安固郡北阴平郡武都郡天水郡

南朝齐时,改宋宁郡永宁郡宋兴郡安兴郡;分遂宁郡为东遂宁、西遂宁二郡;析置齐乐、齐基二郡;省晋熙、南汉中、武都三侨郡;侨置西宕渠、扶风、南安四郡;改越嶲、沈黎二郡为獠郡;置东宕渠、甘松、始平三獠郡;置北部都尉。建元二年(480年),巴郡改属巴州永明元年(483年),省巴州,巴郡还属益州。建武三年(496年),置齐开、齐通二左郡。

至齐末,益州领二十实土郡:蜀郡汶山郡犍为郡东江阳郡晋原郡梓潼郡广汉郡西遂宁郡东遂宁郡巴郡新城郡齐乐郡齐基郡东宕渠獠郡越嶲獠郡沈黎獠郡甘松獠郡始平獠郡齐开左郡齐通左郡;十六侨郡:南阴平郡(有实县)、宁蜀郡(有实县)、江阳郡始康郡巴西郡永宁郡安兴郡南新巴郡南晋寿郡怀宁郡安固郡北阴平郡天水郡西宕渠郡扶风郡南安郡

南朝梁时,荆州巴东、建平二郡改属益州,以实土郡梓潼郡、侨郡巴西郡置双头郡巴西梓潼二郡,改晋原郡江原郡,析置东阳郡怀仁郡席郡普慈郡始康郡普通三年(522年),北部郡(前身为北部都尉)改属绳州。普通四年(523年),分益州巴东、建平二郡置信州。后分益州越嶲郡置嶲州,东江阳郡改属泸州太清二年(548年),分益州齐通左郡置青州。太清四年(550年),分益州巴郡置楚州天正元年(552年),武陵王萧纪据蜀地称帝,分益州西遂宁、东遂宁、新城、始平、普慈、西宕渠等郡置新州,以巴西梓潼二郡、南阴平郡改属西益潼二州。天正二年(553年),益州陷于西魏[2]

西魏时,废始康郡,析置金渊郡武康郡,以怀仁郡陵州北周时,废东益州九陇郡,属益州;废江原郡齐基郡宁蜀郡。至周末,益州领七郡:蜀郡犍为郡九陇郡广汉郡晋熙郡金渊郡武康郡[3]

隋朝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益州七郡领县直属于州,新州玄武县改属益州。至此,益州领十五县:成都、郫、广都、新津、僰道、晋原、清城、九陇、新都、雒、阳泉、金渊、阳安、婆闰、玄武。

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雒县绵竹县新都县兴乐县阳泉县孝水县婆闰县平泉县仁寿元年(601年),改广都县双流县。仁寿三年(603年),分郫县万春县,分益州九陇、郫、孝水三县置濛州,分益州阳安、平泉二县置简州,分益州玄武、绵竹、金渊三县置凯州大业二年(606年),废濛、简、凯三州,领县还属益州;废僰道、万春二县;改绵竹县为雒县,孝水县为绵竹县。至此,益州领十四县:成都、郫、双流、新津、晋原、清城、九陇、兴乐、雒、绵竹、金渊、阳安、平泉、玄武。

大业三年(605年),改益州为蜀郡,并兴乐县入成都县。[4]

唐朝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蜀郡益州金渊县金水县;分新津县唐隆县,分郫县盘龙县;改盘龙县为灌宁县。武德二年(619年),分成都县新都县,分雒县什邡县,改灌宁县为导江县。武德三年(620年),分新都县新繁县,分郫县万春县,分雒县德阳县;分益州九陇、导江、绵竹三县置濛州,分益州阳安、平泉、金水三县置简州;玄武县改属梓州贞观二年(628年),濛州并入益州,改万春县为温江县。贞观十七年(643年),分成都县蜀县。至此,益州领十七县:成都、蜀、新都、新繁、郫、温江、双流、新津、导江、九陇、唐隆、晋原、清城、雒、什邡、德阳、绵竹。

龙朔三年(663年),分双流县广都县咸亨二年(671年),析置金堂县仪凤二年(677年),析置唐昌县濛阳县垂拱二年(686年),分益州新津、唐隆、晋原、清城四县置蜀州,分益州导江、九陇、唐昌、濛阳四县置彭州,分益州雒、什邡、德阳、绵竹、金堂五县置汉州,分成都县犀浦县。至此,益州领九县:成都、蜀、新都、新繁、犀浦、郫、温江、双流、广都。

武周久视元年(700年),分蜀、广都二县置东阳县。至此,益州领十县:成都、蜀、东阳、新都、新繁、犀浦、郫、温江、双流、广都。

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改益州为蜀郡,东阳县为灵池县至德二载(757年),升蜀郡为成都府[5]

北宋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降成都府益州,为西川路治所。益州仍治成都,领十县:成都、华阳、新都、郫、犀浦、双流、温江、新繁、广都、灵池。端拱元年(988年),升益州为成都府

淳化五年(994年),平定蜀地王小波李顺之乱,复降成都府益州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益州路,仍治益州。天圣四年(1026年),改灵池县为灵泉县嘉祐四年(1059年),复升益州为成都府,益州不再作为行政区划名称。[6]

长官

东汉益州牧(188年-221年)
蜀汉益州牧(224年-234年)
蜀汉益州刺史(235年-263年)
曹魏益州刺史(263年-265年)
晋朝益州刺史(265年-420年)
成汉益州刺史
前秦益州牧
前秦益州刺史
  • 王广(?-385年)
  • 李丕(385年)[21]
谯蜀益州刺史(405年-413年)
  • 谯洪(405年-?)[23]
刘宋益州刺史(420年-479年)
  • 萧摹之(?-424年)[29]
  • 张茂度(424年-426年)[30]
  • 吉翰(426年-429年)
  • 刘道济(429年-432年)
  • 甄法崇(432年-436年)
  • 周籍之(437年-?)
  • 庾彦达(庾俊之,?-446年)[31][32]
  • 陆徽(446年-452年)
  • 刘瑀(452年-453年)[33]
  • 刘秀之(453年-455年)
  • 到元度(455年-456年)
  • 刘瑀(456年)
  • 张悦(456年-460年)
  • 刘思考(460年-464年)[34]
  • 萧惠开(464年-466年)
  • 刘思考(未就任,465年)[35]
  • 刘勔(466年-467年)
  • 垣闳(467年-469年)
  • 刘亮(469年-472年)
  • 蔡那(未就任,472年)[36]
  • 张岱(472年-476年)
  • 王玄载(476年-478年)[37]
  • 傅琰(478年-479年)[38]
南齐益州刺史(479年-502年)
南梁益州刺史(502年-553年)
西魏益州刺史(553年-557年)
北周益州刺史(557年-581年)
隋朝益州刺史(581年-607年)
  • 杨秀(益州总管兼任,581年-602年)[59]
唐朝益州刺史(618年-627年)
  • 段纶(益州总管兼任,618年)
  • 窦琎(益州总管兼任,619年)
  • 张贵(益州总管兼任,619年-620年)
  • 郑诠(武德初年)
  • 李厚德(益州长史兼任,武德初期)
  • 李世民(益州行台尚书令兼任,620年)
  • 窦轨(益州大都督兼任,620年-627年)
  • 郭行方(益州道行台尚书兼任,626年见任)
唐朝益州刺史(益州大都督兼任,遥领,628年-742年)
唐朝益州大都督府长史(628年-742年)
北宋知益州军州事(981年-988年,994年-1059年)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