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釉是由各种木材或稻草的灰烬制成的陶瓷釉料,在东亚历史上,尤其是中国韩国和日本陶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诸多传统东亚陶器仍然使用灰釉,而且东西方的艺术陶瓷英语Studio pottery也出现了大量灰釉陶瓷的复兴工艺。部分陶瓷艺术家使用柴烧窑来实现随机效果,木材与草木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灰烬会落到作品上,称为“自然灰釉”;另外的灰釉作品则是将灰分与水混合,使其呈现糊状与黏土状,再经过高温烧制形成作品。

Thumb
以灰釉制成的日式茶杯,其中松灰分布于杯身水平面的凸脊上。作者为菲利·罗杰斯英语Phil Rogers (potter)
Thumb
18世纪日本的竹节形状清酒瓶,属自然落灰作品。

灰釉始于前1500年左右的中国商代,最初是因为窑中烧焦的木材的灰烬降落在盆上而意外发现的制作工艺。前1000年左右,中国人意识到灰烬覆盖会引起釉料的光泽效果,所以他们开始在作品入前加入人工灰釉作为釉料。灰釉是东亚地区使用的第一种釉料,仅含灰分、粘土和水[2][3]

灰釉中的一种陶瓷助熔剂英语Ceramic flux氧化钙,通常称为生石灰;并且,大多数灰釉是石灰釉系列的一部分,并非所有灰釉都使用植物灰烬。在一些灰釉中,灰烬中加入了额外的石灰,推测的典型案例是中国越窑[4]。这类灰釉需要相对较高的温度,大约为1,170°C,使胎体成为炻器;或者将之置于约1,200°C并使用正确的材料,使之形成瓷器[5]

外观

Thumb
有垂釉效果的稻草灰釉灰釉(图片上半部),日本,1852年。

灰釉的表面纹理,具有玻璃状和垂釉(釉料的流动与堆积)特征。灰釉瓷器的外观,效果大多为深棕色或绿色的大地色系。 艺术家会在作品中控制灰分的百分比,若降低灰的比例,控制的程度更高[6]。稻草灰釉的二氧化硅含量很高、产生不透明的乳白色釉。如果釉药厚度高而且有足够的磷,则可以产生乳白色的釉色[7]

原始状况下的灰釉,是由窑中烧出的灰烬经高温烧熔流下形成,也有艺术家将稻草之类进行捆绑,在进窑烧之前放置在作品上方,以增加釉色的特性[6]

制作方式

要制造灰质,需要将植物材料完全燃烧。木材类灰质的质量,约为原始木材质量的1%,稻草杆类,烧尽后质量减少比例则没有这么悬殊[8]。灰釉的制作方式,是将这些木材、草木、稻秆类烧尽,然后将产生的灰收集起来并进行过筛[9]

有些艺术家会将单一的植物种类收集与分类,可以控制最终釉色的纹理与效果[10]

科学原理

大多数木灰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用于许多釉料配方。灰份还含有碳酸钾、磷酸盐和其他金属。这些化学物质的比例取决于灰份来自的产地,土壤和木材类型。不同的化学成分使得釉料在批次之间产生不同的结果;更甚者,两份具有相同批次的釉料会具有不同的效果。如果灰烬没有彻底清洁或混合,其釉料混合物的某些部分可能含有某种更多的化学物质,而其他部分可能含有更多的釉料,使釉料的每一部分实际上都含有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11]

当代灰釉的使用状况

目前灰釉主要被艺术家作为美感的创造,灰釉制品被认为是艺术品,化工釉才是大量生产的生活用品。只有少部分风俗较原始的国家或地区,因为科技不发达,还保留原始使用灰釉与陶制作生活用品。在韩国,传统的灰釉仅由灰和水组成,用于制作功能性陶器,如碗、杯子和茶壶。

参见

引用

参考文献

进阶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