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obscurus)为软骨鱼纲真鲨目真鲨科真鲨属的鱼类,被IUCN列为濒危保育类动物。法国博物学家查尔斯·亚历山大·勒苏尔(Charles Alexandre Lesueur)在1818年出版的《费城自然科学院学报》上首次发表了对本种的科学描述,他将其归入角鲨属,随后的学者将该物种归类于真鲨属[2]。分布于美洲东西岸沿海、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沿海、亚洲东南方沿海及澳洲东西岸沿海、主要在南北纬40度之间以及台东外海等地400米以上的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美洲。本鱼体呈纺锤形且粗壮,头部及吻部扁平,眼睛圆形具有瞬膜,鼻孔之前有几乎不发育的皮瓣,嘴角处有非常短的皱纹,双颚两侧各有13-15排牙齿。上颚牙明显宽阔,呈三角形,略倾斜,有粗大的锯齿,而下颚牙较窄,直立,有较细的锯齿。五对鳃缝相当长,胸鳍大,长度约为身体的五分之一,呈镰刀状,逐渐变细,背鳍2个,第一背鳍大小适中,略呈镰刀形,顶端尖,后缘强烈凹入,起源位于胸鳍尖端上方;第二背鳍较小,位于臀鳍对面。背鳍之间有一个低背脊,尾鳍又大又高,下叶发达,上叶尖端附近有腹侧切迹[3]。身体上部为青铜色至蓝灰色,下部为白色,延伸至侧面,呈现淡淡的浅色条纹,鱼鳍,特别是胸鳍的下侧和尾鳍下叶向尖端变暗,它是该属最大的一个种,体长可达4.2米(14英尺),重可达347千克(765磅)。幼鱼主要栖息在沿海,成鱼则栖息在外海,它们在夏季游往两极,冬季游往赤道,属肉食性,以硬骨鱼、小型鲨鱼、头足类和甲壳类为食,胎生,在西北大西洋的交配期在春季,而南非等其他地区似乎没有繁殖季节性。雌鱼的妊娠期估计长达22-24个月,最多每三年生产1次[4],每次可产下3至16尾幼鱼,根据地区的不同,生产期可能全年或持续数月。为经济价值高的食用鱼,鱼鳍可做鱼翅,鱼皮可加工成皮革,肝脏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鱼肝油。
灰色真鲨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软骨鱼纲 Chondrichthyes |
亚类: | 鲨总目 Selachimorpha |
目: | 真鲨目 Carcharhiniformes |
科: | 真鲨科 Carcharhinidae |
属: | 真鲨属 Carcharhinus |
种: | 灰色真鲨 C. obscurus
|
二名法 | |
Carcharhinus obscurus (Lesueur, 1818)
| |
浅蓝色部分为可能存在灰色真鲨的区域,深蓝色部分则是已确定存在区域 | |
异名 | |
Carcharhinus iranzae Fourmanoir, 1961 |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