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山大玉海,是中国北京的一块著名巨型石器玉海一般用作盛酒的大型器皿。渎山大玉海原为北宋宋徽宗花石纲,为汴梁艮岳采办无数石材中其中一块。及后在金人占领汴京城之后被移至北海。渎山大玉海现时的外貌黄黑,又有裂缝。之所以会失去玉的光彩可归咎于保存不当所致[1]

Thumb

历史

渎山大玉海是蒙古帝国君主忽必烈的玉器。至元二年(1265年),渎山大玉海的雕刻工序完毕,并被置于广寒殿[注 1],即现今北海公园白塔处。在明代清代初年,玉海被移至西华门外的真武庙。庙内的道人曾用它作为菜瓮腌菜。[2]乾隆十年(1745年),渎山大玉海被重新发现,乾隆帝以千金易得,并置它于承光殿(北海团城[3]。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建造玉瓮亭,将渎山大玉海陈设在亭之内,再配以汉白玉雕花石座作衬托。他又命四十名翰林学士各赋诗一首,刻于亭柱之上[4]。玉海自雕刻工序完成以来经历过合共四次刮苔修整,才能恢复本来的面貌。1988年,在北京法源寺内发现原配底座[5]

玉器资料

渎山大玉海高70厘米[6],内部空无一物。而口径则为135至182厘米,其最大周长达493厘米,膛深55厘米,重达3500公斤。[注 2]工匠随形设计和加工玉海,一方面量材取料。另一方面,也因材施艺。玉海的玉身碾琢了隐起的波涛、海龙、海马、海羊、海豚、海犀、海蛙、海螺、海鱼、海鹿等共十三种海中瑞兽。当中的雕刻栩栩如生,且气势宏伟。而造型就显得敦重古朴,粗犷豪放。渎山大玉海可以贮三十石酒,在元朝时是最大的帝王玉。直至现在,玉海仍然是一件脍炙人口的国宝。[3]其雕刻工艺体现了宋元两代的高水平琢玉技术[7]

玉料来源

乾隆帝认为玉料就来自渎山(今重庆市巫山)的蜀玉。另一种说法是新疆和田玉墨玉。近年来有人提出,玉料为河南独山玉[8][9]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