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英文: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简称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又称澳洲抗原(Australia antigen)或澳抗,是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原检测阳性表明患者已感染了乙肝病毒,乙肝可为急性或慢性(包括病毒携带者,俗称“肝带菌”)[1][2][3][4][5]。乙肝病毒为有包膜病毒,其病毒包膜的表面蛋白可成为表面抗原,在感染人体时能被相应的抗体蛋白所识别[6]

Thumb
乙肝病毒(HBV)的基因组,其中绿色部分(ORF S)编码表面抗原

研究历史

1964/65年,美国科学家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身上首次分离出乙肝表面抗原,因此命名为“澳洲抗原”[3][7][8]。1968年,美国纽约血液中心英语New York Blood Center的病毒学家阿尔弗雷德·卜林斯(Alfred Prince)发现一位病人输血前没有澳抗,输血后罹患肝炎并且有了澳抗,因此断定此蛋白质是导致“血清型肝炎”(即“乙肝”)病毒的一部分[9]。1976年,布隆伯格因其对乙肝的研究而获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

临床检测

Thumb
乙肝表面抗原(透射电子显微镜放大)

临床上,对乙肝表面抗原进行血液检测是诊断乙肝感染的主要依据[1][2][4][11]。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有无症状,乙肝患者的血浆中都存在乙肝表面抗原[12]

乙肝感染包括急性(感染时间不到6个月)和慢性(感染时间达6个月或以上;包括病毒携带者)[4][13]。依据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全球有2.96亿人患有慢性乙肝感染、每年新增约150万人感染乙肝,2019年乙型肝炎导致约82万人死亡,主要由于肝硬化肝细胞癌(即原发性肝癌[11]。急性和慢性乙肝的血液检测区分标准为[1][14]

  • 急性乙肝感染: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HBsAb)阴性,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HBcAb)阳性,IgM乙肝核心抗体(IgM anti-HBc)阳性;
  • 慢性乙肝感染: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HBsAb)阴性,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HBcAb)阳性,IgM乙肝核心抗体(IgM anti-HBc)阴性。

如同时检测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则除上述HBsAg、HBcAb两项指标阳性外,依据下述阳性指标乙肝患者一般还可分为[15]

  • 小三阳:乙肝e抗原阴性、乙肝e抗体阳性,传染性较低;
  • 大三阳:乙肝e抗原阳性、乙肝e抗体阴性,传染性较高。

乙肝疫苗

利用乙肝患者血浆中的乙肝表面抗原,美国免疫学家莫里斯·希勒曼领导的团队研发出了早期的乙肝疫苗,并于1981年上市[16]。此后,希勒曼团队将疫苗改进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于1986年获批上市[17]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