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庵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滇南戍史,四川新都县(今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庐陵,明朝官员、作家。为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正德年间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大礼议事件中,因率领百官在左顺门求世宗改变皇考,而遭贬云南,终老于戍地,一生未获赦免。后追赠光禄少卿,谥号文宪。
现今成都市新都区仍存有其私家园林升庵桂湖以及杨慎家族墓地,昆明城西山之麓、滇池之畔有升庵祠。杨慎与解缙、徐渭合称“明朝三才子”。
生平
杨慎为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弘治元年(1488年)生于京师。慎自幼聪颖,十一岁即能作诗。十二岁,写成《古战场文》、《过秦论》,众人皆惊。进京后,写《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正德二年(1507年)杨慎中式丁卯科四川乡试第三名举人。正德六年(1511年)高中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参与修撰《武宗实录》,得到蒋冕、费宏赞赏。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杨慎上疏抗谏,被迫称病还乡。[2][3]
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师,起用任经筵讲官,并经常讲述《舜典》。[4]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议”爆发,杨慎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于左顺门,撼门大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世宗下令将众人下诏狱廷杖,当场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后,杨慎及给事中刘济、安磐等七人又聚众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5]
杨慎动身前往戍地云南永昌卫。从前其父廷和当国之时,曾经裁撤锦衣卫冗员,有怀恨在心者趁机埋伏在途中,伺机加害杨慎。杨慎有所准备,处处小心。驰骋万里,到达云南之后,几乎一病不起。[6]
两年后,杨廷和生病,杨慎得以短暂回家探视,其父病愈后又返回永昌。不久,率家奴协助平定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嘉靖八年(1529年),杨廷和病逝,杨慎获准归葬其父。此后,或暂回四川,或在云南省城,或停留于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员善待。居云南三十余年。[7]
世宗因大礼议之故,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极其愤恨,常问及杨慎近况,大臣则每每回答杨慎“老病”,世宗才稍觉宽慰。杨慎听闻此事,更加放浪形骸。[8]常纵酒自娱,游历名胜。《乐府纪闻》称他“暇时红粉傅面,作双丫髻插花,令诸妓扶觞游行,了不为愧。”终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杨慎年近七旬时,曾返回泸州短住,不久又被巡抚派四个指挥押解回永昌[9]。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六日,杨慎在戍所逝世,年七十二岁。临终云:“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慎去世后,当时云南巡抚、右副都御史游居敬命人为其殡殓入棺,还葬故乡新都。[10]明穆宗隆庆初年,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天启时追谥文宪。[11]
著作
杨慎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奋志诵读,不出户外”。《明史》称其:“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着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又善弹琵琶。其最具盛名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为《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的《临江仙》成为《三国演义》第一回开篇词:
“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 |
杨慎主要著作有《滇程记》、《丹铅总录》、《丹铅杂录》、《南诏野史》、《古音猎要》、《全蜀艺文志》、《春秋地名考》[12]及《异鱼图赞》[13]等。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