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敏迷龙属(属名:Minmi)是种小型甲龙亚目恐龙,生存于早白垩纪,约1亿1900万年前到1亿1300万年前。敏迷龙是第一种发现于南半球的甲龙类恐龙。近年亲缘分支分类法分析,提出敏迷龙的最原始的甲龙科恐龙[1]。
敏迷龙是在1980年由拉弗·莫纳儿(Ralph Molnar)命名。属名是以澳洲Minmi渡口为名,该地也是敏迷龙的发现处。敏迷龙曾拥有恐龙中最短的属名,之后由2004年发现于中国的肉食性恐龙寐龙(Mei)、以及在2009年发现于蒙古国的足龙(Kol)、2015年发表的奇翼龙(Yi)。敏迷龙目前已发现两个完整骨骸,以及其他化石。
敏迷龙的化石发现于澳洲昆士兰州罗马镇附近的邦吉尔组,接近Minmi渡口。敏迷龙是由拉弗·莫纳儿(Ralph Molnar)在1980年首次叙述、命名。敏迷龙属目前仅有一个种,椎旁敏迷龙(M. paravertebra)。
敏迷龙拥有长四肢、后肢长于前肢、宽头颅、短颈部、以及非常小的脑部。牠们身长约2米,肩膀高度约1米[2]。敏迷龙可能以四肢缓慢行动,这是科学家测量足迹化石与腿部长度后的计算结果。
敏迷龙是种小型装甲恐龙,属于甲龙亚目,牠们因过于原始而不能归类于结节龙科或甲龙科。牠们是四足恐龙,且具有长尾巴。如同其他甲龙类,牠们是草食性动物。曾在敏米龙标本的左耻骨前方,发现生前食物的完整化石,提供敏迷龙的进食内容完整证据。这个食物化石包含:维管组织或纤维的碎片、子实体、球状种子、囊泡(可能来自于蕨类的孢子囊)。最主要的内容物是维管组织或纤维的碎片,大小多介于0.6到2.7毫米,末端有清楚的段面,与纤维主干呈直角。由于这些纤维很小,科学家认为敏迷龙将食物从植物咬下,在嘴巴中仔细地咀嚼。这些纤维可能来自树枝或茎的维管束。清楚的段面与缺乏胃石,显示敏迷龙主要依靠嘴部的咀嚼来磨碎食物,而非借由胃石。种子的直径约0.3毫米,子实体的直径约4.5毫米。与草食性的蜥蜴、火鸡、鹅相比,敏迷龙的进食过程较复杂[3]。
敏迷龙有骨质突出物,覆盖者头部、背部、腹部、腿部、以及尾巴,臀部与尾巴有较大型鳞甲。一个被标名为Minmi sp.的标本,已发现数种型态的骨甲,包含:小型小骨、中间有棱脊的身体鳞甲、无棱脊的口鼻部鳞甲、覆盖颈部与肩膀的有棱脊麟甲、臀部的长刺、覆盖尾巴的三角形有棱脊鳞甲。颈部的鳞甲环绕者颈部。尾巴的鳞甲排列方式未明,两侧可能是三角形鳞甲,上侧则是长形的鳞甲[4]。然而,不像其他甲龙类恐龙,敏迷龙有垂直的骨板,沿者脊椎骨两侧分布。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