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教署中途宿舍,指的是香港惩教署为部分出狱犯人设置临时入住之用的宿舍。自1968年惩教署前身——监狱署成立首间宿舍“新生之家”(英语:New Life House)起,该署一直为这些犯人提供更生及住宿服务,帮助他们重新适应社会生活,不单容许入住者在日间外出,而且鼓励亲友亲自前往支持。[1]时至今日,惩教署现时在九龙深水埗区大窝坪开设男性少年宿舍丰力楼(英语:Phoenix House)和男性成年宿舍百勤楼(英语:Pelican House),以及在新界屯门区大榄开设女性宿舍紫荆楼(英语:Bauhinia House),共有三间,收容额接近100个。[2]
简介
中途宿舍顾名思义,是供犯人从教导所、戒毒所和劳教中心获释后重新投入社会前,中途短暂留宿的地方,入住期因人而异。[3]惩教署视之为惩教院所内更生计划的延续,所以入住者仍受到署方监管,若期间表现不良,则可能会被召回惩教院所。[4]不过相对于其他惩教院所,中途宿舍不会设防,亦没有如监狱、惩教所等的保安等级,入住者不单可在日间外出,在非平日时段更可外访亲友;署方亦同时鼓励亲友前往中途宿舍,并亲身给予他们支持,帮助他们自新。 [3]另一方面,中途宿舍除了有惩教职员和署方临床心理学家外,亦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如香港善导会)成员进驻并提供辅导、活动和服务等。[5]事实上,为配合惩教署更生事务,一些计划如“监管试释计划”(1988年)、“释前就业计划”(1988年)、“监管释囚计划”(1996年)早在主权移交前实施,其他惩教院所的犯人亦可透过这类计划转到中途宿舍入住。[6]1997年起,惩教署甚至成立更生事务科,以统筹中途宿舍和管理更生事务。[7]:130
以下为运作中的中途宿舍,不包括已被并入紫荆楼的新生之家。其中丰力楼和百勤楼均位于同一建筑,除此之外,4楼还设有低度设防院舍励行更生中心;至于紫荆楼的旁边,也设置低度设防的蕙兰更生中心,位于A及B座。[8]
历史
1968年8月,监狱署在大榄成立首间宿舍新生之家,收容对象主要为吸毒犯人提供康复服务,同时亦接受其他有需要的释囚。[6]1983年7月,经改组后的惩教署,在大窝坪再开设专为男性少年犯而设的丰力楼,其英语名称中的“Phoenix”即是不死鸟,寓意犯人从监狱返回社会并浴火重生。[7]:133翌年8月,位于中环赞善里和亚毕诺道交界处的域多利监狱更楼,改为女犯人中途宿舍,命名为紫荆楼。[12]到1995年2月,百勤楼在柴湾东区医院职员宿舍正式投入服务,而紫荆楼同时也搬迁至那处,但中环原址建筑却仍保留命名至今,并成为大馆的一部分。[13]
2000年,港府计划将部分惩教院所划分一些用地改装成为更生中心,其中丰力楼将设有70个名额,而大榄新生之家则将设有24个名额,这两个用地后来分别成为男少年犯院所励行更生中心及女少年犯院所蕙兰更生中心。[14]2002年,新生之家被并入至紫荆楼,后者则再迁到新生之家原本位置并继续运作。[15]而百勤楼在2004年从柴湾搬到丰力楼3楼前座位置。[2]2015年,审计署报告揭发惩教署的厨余量偏高,其中百勤楼及丰力楼均名列前茅,其每日人均厨余量分别为1.61公斤和1.03公斤,对比医院管理局中厨余量最高的葛量洪医院,则只有0.58公斤。[16]
部分知名入住者
参考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