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惠栋(1697年11月18日—1758年6月27日),字定宇,号松崖,时人称小红豆先生。江苏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清朝经学家,吴派经学的代表人物。
惠栋的祖父惠周惕与父亲惠士奇皆治《易经》,三世传治,传为一代佳话。惠栋早年随其父至广东提督学政任所,父亲死后归乡里,教课写书,终生不仕,“于经史诸子稗官野乘及七经毖纬之学,无不肄业”[1]。乾隆十四年,惠栋着手总结父祖经说及己治《易》心得,始撰《周易述》[2]。后入卢见曾幕府,协助刊刻《雅雨堂丛书》等著作。[3]乾隆十九年月,又与沈大成等参与补刻朱彝尊著《经义考》校勘工作。[4]沈大成回忆当时说:“萍踪偶邂逅,握手申前欢。兄居屋东上,余止舍西偏。因得共晨夕,相与典坟。”王昶当时也常请教于惠栋。[5]
惠栋本人集“吴派”经学之大成,其室有楹联:“五经尊服郑,百行法程朱”。被誉为“汉学之绝者千有五百余年,至是而粲然复章矣”[6]。王昶说:“吴江沈君彤,长洲余君仲霖、朱君楷、江君声等先后羽翼之,流风所煽,海内人士无不重通经,无不知信古,而其端自先生(惠栋)发之。”[7]江藩《宋学渊源记》说:“本朝为汉学者,始于元和惠氏。”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二十二日在苏州家中病逝。
惠栋公开打出汉学旗帜,与“宋学”对垒[8],评《毛诗注疏》时说“宋儒之祸,甚于秦灰”,学沿顾炎武,主张治经学必须从古文字入手,重视古音训诂,对汉儒易说搜辑钩稽,不遗余力,“凡古必真,凡汉必好”,正开一派学者求古而不问是非风气,成为吴派经学的重要思想特征,为考证而考证,致使其“饾饤烦琐”,以致有“株守汉学”[9]、“嗜博泥古”[10]之讥。然详考其学术理路,则可知其本汉学有其理由。其言汉宋之争言曰:汉有经师,宋无经师,汉儒浅而有本,宋儒深而无本,有师与无师之异,浅者勿轻疑,深者勿轻信,此后学之责。(《九曜斋笔记》卷二),又有“汉人传《易》,各有源流,余尝撰《汉易学》七卷,其说略备。识得汉易源流,乃可用汉学解经。”(《九曜斋笔记》卷二),足见其尊汉在于认识到汉代学术源流不同,欲知其详,必全盘了解,不可以一种倾向为主。
著作有《古文尚书考》、《后汉书补注》、《九经古义》、《明堂大道录》、《松文钞》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