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鼎是1981年12月于陕西扶风县黄堆乡(2002年与原法门镇、建和乡、黄堆乡改制合并为法门镇)下务子村由农民王长成发现的铜器窖藏(编号81FXJ:)出土的两件铜鼎之一[1],经年代断定为西周中期,内有铭文54字,是少数先秦之前的长篇铭文青铜器。[2],现藏于陕西周原博物馆[3]

发现

陕西扶风县黄堆乡(2002年与原法门镇、建和乡、黄堆乡改制合并为法门镇)下务兹村的一名农民在村子200米处附近发现了一个窖藏,窖藏口径120厘米、深150厘米[3],农民马上报告给陕西扶风县文管所,陕西周原博物馆随即派人到现场勘查,经判断为西周建筑基址,出土两件青铜鼎,分别是师同鼎和弦纹鼎,弦纹鼎出土时置于师同鼎内。[1]

外观

师同鼎通高35厘米、口径34厘米、腹深20.5厘米、重10.5千克。鼎为立耳、平口、深腹、圜底、蹄足,是西周中期的标准器物型态,口沿下饰一周重环纹和凸弦纹,耳外侧两道凹弦纹。腹下三足有明显的分模线,当中铸阳纹双三角形。[1]

铭文

Quick Facts 外部图片链接 ...
外部图片链接
image icon 师同鼎的铭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Close

鼎的腹内壁有铭文7行54字,铭文纪录周人征伐鬼方的事件。铭文为:

缺字图片(穽)鬼其井(刑),師同從,折首執訊,寽(孚)車馬五乘、大車廿、羊百,刲用缺字图片(告)王,羞于黽。寽戎金冑卅、戎鼎廿、鋪(釜)五十、鐱(剑)廿,用鑄茲缺字图片鼎,子𖿣𖿣其永寶用。[4]

大致意思是师同从征伐鬼方,斩杀并俘虏敌人,得到车、马、羊等战利品,将敌人的器皿等器物铸造成祭祀用的鼎,以供子子孙孙永宝用。[5]

铭文的前几字迄今考古界未有合理的解释,是此鼎的最大争议[5],一说为“缺字图片缺字图片其井”,其井师同从,意思是“征伐鬼方,井师同从征”[1];一说为“𬆓畀其井”,意思是“分予之井”[2];另外针对第一个字有缺字图片缺字图片缺字图片、𠭘等说法,岩手大学平泉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海宇认为前四字应为“缺字图片畀其井”,应读为“型比其型”,理解为“效法遵从其典型”。[6]

李学勤指出此铭文出现两次“车”字,而车具有不一样的写法,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2];有些字体结构诡异[2];因缺乏年月,和文例不合,怀疑此铭文可能是一系列鼎铭的铭文之一[2]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王辉认为师同鼎的铭文趋于完整,且周墓目前还没有出现列鼎铭文内容是衔接的情形。[5]李零亦认同彝铭是列鼎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并表示纪录的战况规模不大。[5]

根据铭文出现的“师同”与其他西周青铜器永盂同簋的铭文纪载,判断师同鼎的时代应该在西周中期偏晚[1],师同为器主名,官职为师氏,职责是率师防守四夷,师同在永盂的铭文中以记载就职,但地位较低。李学勤推测师同经历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三个时代。[5]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