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欧内斯特·亨利(William Ernest Henley,1849年8月23日—1903年7月11日)是一位英格兰诗人、文学评论家和编辑,以其1875年写就的诗作《Invictus》出名,这部作品在2009年上映的英语同名电影《打不倒的勇者》中多次出现。

Quick Facts 威廉·欧内斯特·亨利, 出生 ...
威廉·欧内斯特·亨利
Thumb
出生1849年8月23日
 大英帝国 英格兰格洛斯特
逝世1903年7月11日(1903岁—07—11)(53岁)
 大英帝国 英格兰沃金
职业诗人、文学评论家和编辑
国籍 大英帝国
创作时期c. 1870–1903
代表作Invictus》(1875)
配偶Hannah (Anna) Johnson Boyle(1855-1925,1878年1月22日结婚)[1]
Close
Thumb
亨利的墓碑

生平

威廉·欧内斯特·亨利出生于英格兰的格洛斯特,是家中长子,有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其父威廉是书商和文具商,死于1868年。其母为玛丽·摩根(Mary Morgan),是诗人约瑟夫·沃顿(Joseph Wharton)的亲戚。1861年至1867年间,亨利在格洛斯特的“Crypt School”读书,当时曼岛的一名诗人托马斯·爱德华·布朗(Thomas Edward Brown,1830 – 1897)任该校校长,对亨利的文学天赋颇为赞赏,他们二人终生保持着友谊。布朗逝世时,亨利为他在当时一份叫做《New Review》的报刊上撰写了讣闻。[2]

亨利自12岁起就患有骨结核,1868年至1869年的某一天不得不截去左腿以防止病情扩散。[3] 他的疾病使得他没有办法继续学业,因为在1867年前往伦敦担任新闻工作者。[4]

1878年1月22日娶汉娜·约翰逊·博伊尔(Hannah Johnson Boyle)为妻。[1] 1888年9月4日其妻产下女儿玛格丽特·亨利(Margaret Henley),玛格丽特也自小病弱,后在1894年病逝,J·M·巴里是她的少年玩伴,后来玛格丽特成为了《彼得·潘》中“温蒂”的灵感来源。[5][6][5][6]

后来亨利转行做了出版商,1889年成为爱丁堡的一家小报《苏格兰观察家》(Scots Observer)的编辑,他在这里工作了四年。[7] 1903年因结核病在位于沃金的家中逝世,他与女儿一起葬在贝德福德郡的一个墓园里。[1]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