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京口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境内,原长江京杭大运河江南运河)的交汇口。

镇江市境内共有五个京杭大运河江南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口,沿江自西向东依次是大京口小京口甘露口丹徒口谏壁口[1]。大京口是历史上,江南运河第三个入江口。南齐建武年间(494年至497年)[2],在蒜山(今云台山)东侧开凿新的江南运河入江口——大京口[3]。大京口的开凿,缩短了江南运河与邗沟的距离,确保了船只渡江安全[2]

唐朝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在京口闸的位置建埭。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废埭,建京口闸。绍圣元符年间(1094年至1100年),以闸埭合一的形式建京口闸[2]

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两浙转运判官曾孝蕴建京口澳闸。京口澳闸有五座闸门,组成一组四级船闸[2],兼有通航、蓄水、引水、引潮、避风等多种功能[3]。光绪《丹徒县志》记曰:“京口闸,俗名大闸,在城西北距江一里许,唐徙漕路,由京口埭渡江至伊娄河。”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南徐州志》记载:“京口旧名硕口,旧有五闸,曰京口、曰腰闸、曰下、中、上三闸,皆通接潮汛。樽节启闭,以通漕舟。其后渠渐浅狭,闸亦废坏。宋、元以来,数议修复。今为京口闸,当漕渠之口,距江一里。唐时改闸为堰。宋复易堰为闸。其后屡废屡置,每潮涨则开以通舟,潮落则闭以蓄水,闸外江滩,横直各二十丈,可以藏舟,东南百万粟,每岁取途于此[2]。”

北宋至清朝,历代对京口闸均有维护。1920年代,长江积沙淤涨延伸,大京口因此淤塞。1929年,江苏省政府迁驻省会镇江县。大京口填埋为中华路。1932年7月,建成中华路。2021年,考古发掘京口闸遗址[2]

注释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