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辩是指《墨子》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文献,是墨经逻辑的基本推理程式。

研究

晋朝鲁胜作《墨辩注》称之为《辩经》。梁启超称墨辩即逻辑,1904年梁启超发表的《墨子之论理学》一文试图运用西方近代逻辑体系来勾勒墨家逻辑,但流于过简。

胡适在赴美留学之前,即因梁启超影响对墨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胡适是第一个对《墨子》一书进行系统分类的人,他认为“故”与“法”是《墨经》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概念,只有懂得这两大观念,方才可讲《墨辩》的名学。胡适批评章太炎把墨辩“三支化”是对墨辩的误解。胡适指出,墨辩有类似三段论的推理,但不同于因明学三支作法及三段论的形式,却具有同样的效果。

墨辩 三段论 因明学三支作法
孔子必有死,

因孔子是人。
凡人皆有死,
孔子是一个人,
故孔子必有死。
孔子必有死,
因孔子是一个人。
凡人皆有死,例如舜。

从上述的例子来看,墨辩不用“大前提”,胡适以为: “因为大前提的意思,已包含在小前提之中”[2]

胡适的墨学研究的近代性比梁启超、章太炎有很大的进步。胡适有较为深厚的西方哲学素养,能谨严地训释文字,他分析《墨经·经上》以“辩,争彼也”,认为“彼”是讹字,正确的写法应当是“”。章太炎《庄子解故》“彼、匪可通”之释,解释为“辩,争非也”,即争辩是非。为此章太炎还发表了“未知说诸子之法与说经有异”,认为胡适之以“争彼”为“争佊”,徒成辞费,此未知说诸子之法与说经有异。

参见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