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儿童天地》是台湾的自然科学主题儿童电视节目,《民生报》及其所属民声文化传播公司制作、中国电视公司监制、中视频道播出[1]。自1981年7月3日开播至2005年结束[2][注 1],播出长达24年,换过8位主持人,总计播出千余集,堪称台湾电视史上最长寿的儿童节目之一。《民生报》每星期刊登节目内容,播出后中视文化公司发行录像带[3]。
《儿童天地》最初由《民生报》文化组记者沈应坚[4]、廖俊杰及编剧徐馥策划[1],《民生报》与光启文教视听节目服务社联合制作[5],并延聘北师附小教师王保玲担任主持人[4],每周至少带领20名学童到户外参与活动,从实作中学习[5]。
《儿童天地》节目开播之初,以科学益智为诉求,两年内就有150名学者专家及近百位教育人员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4]。1990年代台湾愈来愈讲究乡土教育,《儿童天地》也由原先的科学益智取向,逐渐加强人文元素[6]。
《儿童天地》是台湾最早的外景儿童节目[4],曾于1985年首开先例,由《北美世界日报》赞助至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出外景[7];又曾于1987、1992年分别制播马祖及金门专题[8][9]。
为求活泼,1980年代末期《儿童天地》由画外的“小镜头”与主持人对话[10]。随着1990年代娱乐型态愈来愈丰富,节目于1991年8月1日转变播出形态,导入雄性台湾猕猴玩偶小皮[11][12](由敖冰欣配音[13]),与主持人搭档。小皮相当受儿童欢迎,甫加入节目一年就被小朋友摸到秃头而必须维修[14],甚至曾发生主持人下班带牠去买面包果腹却被店主小孩缠上难以脱身的窘境[15]。2000年代初期,节目又加入雌猕猴玩偶宝妹,并将偶戏改于摄影棚内摄制,再与主持人外景合成[16]。
由于《儿童天地》为联合报系《民生报》所制作,非但新闻时常见报,与该报“儿童天地”版面也有密切合作关系。
为配合播出,《民生报》特别将其“儿童天地”的彩色版改于每周四和周日刊出[17],并于每周四刊载相关报导[18]。“儿童天地版”曾于1983年以第一代主持人王保玲之名,推出专栏“王姐姐信箱”[19]。该版面衍生杂志《民生儿童天地周刊》举办小读友儿童节联欢会时,亦曾请《儿童天地》第二代主持人邝小萍主持[20]。
《儿童天地》于1984、1988年推出录像带[34][35],中视文化公司发行。2002年推出VCD[36],制作单位曾于同年的公益活动中义卖本节目VCD光碟[3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