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傣那语,又称傣纳语、德宏傣语,是德宏傣族人的语言,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普洱市、临沧市和保山市,缅甸、老挝也有分布。属于侗台语系台语支,和泰语有亲属关系。有自己的文字——德宏傣文,或叫傣纳文,类型属于元音附标文字。中国官方认定操该语言的族群为傣族的一支,并把德宏傣文整理成德宏自治州的官方语文。缅甸官方认定操该语言的族群为掸族。德宏傣语和掸语十分接近。
德宏傣语在中国境内分为两个土语。
两个土语语音上有一定差异,语法和词汇方面差异不大。孟耿土语区的傣族大多是从德宏州迁去的。
德宏傣语以德保土语的芒市话为标准音。
德宏傣语有18个声母。
清音 | 浊音 | |||
双唇音 | p | pʰ | m | |
唇齿音 | f | v | ||
齿龈音、硬腭音 | t | tʰ | l | |
ʦ | ʦʰ | s | j | |
软腭音 | k | kʰ | x | ŋ |
喉音 | ʔ | h |
其中kʰ和ʦʰ两个声母只用于现代汉语借词。
元音[i]、[e]和[ɛ]会使之前的辅音发生腭化,例如声母[ʦ-]和[s-]腭化为[ʨ-]和[ɕ-]。
德宏傣语有10个单元音。
i | ɯ | u |
e | ə | o |
ɛ | a | ɔ |
aː |
9个韵尾:ɯ, i, u, m, n, ŋ, p, t, k。
元音和韵尾组合成84个韵母。其中单元音韵母9个,复合元音韵母15个,鼻音韵母30个,塞音韵母30个。
aː | i | e | ɛ | u | o | ɔ | ɯ | ə | |
aɯ | |||||||||
ai | aːi | ui | oi | ɔi | ɯi | əi | |||
au | aːu | iu | eu | ɛu | ɯu | əu |
德宏傣语有6个声调:
以p, t, k为韵尾的促声只可能是第三、第五或第六声调。以ap, at, ak为韵母的音节不能是长阴入调。
在和其他侗台语比较时,通常按如下顺序排列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短阴入、阳入、长阴入,依次为第1至9调。
西南官话声调 |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去声 |
傣那语声调 | 阳去 (33) | 阳上 (53) | 阳平 (55) | 阴去 (11) |
汉语入声字在西南官话派入阳平,但是在傣那语的现代汉语借词中一般是阴上调(31)。
原始侗台语的浊音声母清化(*b变成p,*d变成t,*g变成k),先喉塞音声母变为响音(*ˀb变成m或v,*ˀd变成l)。
原始侗台语声母 | *dʱ | *ˀn,*n̥ | *ˀd | *t | *d | *n |
傣那语声母 | tʰ | l | l | t | t | l |
阴调 | 阳调 |
原始侗台语声母 | *dʱ | *ˀn,*n̥ | *ˀd | *t | *d | *n |
原始侗台语平声 | 阴平 | 阳去 | 阳平 | |||
原始侗台语上声 | 阴上 | 阳上 | ||||
原始侗台语去声 | 阴去 | 阳去 | ||||
原始侗台语入声 | 短阴入、长阴入 | 阳入 |
德宏傣语和掸语原本用同一种文字书写,这种文字借用自缅文,是圆体。后来由于德宏傣语主要用毛笔书写,14世纪时产生了近代略带方体的德宏傣文字母形式。
傣绷人仍然用圆体书写德宏傣语的傣绷方言,称为傣绷文。
德宏傣文过去并不标出声调,并且不能区别一些元音,所以1956年做了文字改革。1988年又改革了标声调的方法,使用声调字母,而不再使用变音符号。
当代字母表共有35个字母,其中5个字母表示声调。统一码在U+1950-U+1974区为它制定了字符编码。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