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馆是乾隆元年(1736年)设置的纂修机构,参修人数达百余人,至乾隆十九年,编成《三礼义疏》。

乾隆元年(1736年)六月诏开三礼馆,以为“《礼记》一书,尚未修纂。又《仪礼》、《周礼》二经,学者以无关科举,多未寓目。”[1]随着清廷异族统治秩序的渐趋稳固,加强礼制建设成为迫切之举,至七月九日,始任命鄂尔泰张廷玉朱轼甘汝来等为三礼馆总裁,[2]一时重臣、名儒,如诸锦惠士奇杭世骏蔡德晋吴廷华姜兆锡等,均赞纂修之职参,李绂即由博学鸿词科跻身三礼馆副总裁,发凡起例和搜集《三礼》文献,[3]另一位副总裁方苞曾就《三礼书目》征询李绂意见,李绂则建议辑抄《永乐大典》。

三礼馆最早的工作是从《永乐大典》中录出有关于《三礼》者,[4]此举亦开四库全书馆辑录《永乐大典》之先河。后汪由敦尹继善陈大受彭维新李清植任启运等又补副总裁。杭世骏于乾隆元年(1736年)中博学鸿词科之后,入三礼馆纂修《礼记义疏》,用功颇多,[5]《学记》、《乐记》、《丧大纪》、《玉藻》等篇,即出其手,至乾隆八年(1743年)杭因考选御史上书直言触怒高宗被斥罢。全祖望与杭世骏同年考取博学鸿词科,次年却力辞方苞邀请他入三礼馆而回乡,但他又推荐另一位礼学大家吴廷华入馆。[6]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礼义疏》最后成书。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礼义疏》定本刊刻,包括《周官义疏》48卷、《仪礼义疏》48卷、《礼记义疏》92卷,前后历时19年,堪称一时盛举。《三礼义疏》刊成后,高宗赐国子监,并颁发各直省学政,令士子研习。

清初朝廷为笼络中原士子,大开文治之门,除三礼馆之外,还创办所谓的实录馆明史馆会典馆三通馆一统志馆等。这些馆都以大学士任监修总裁官,学士分别兼副总裁和总纂、纂修等职。誊录官则由各馆内从生员中自行挑选,或由官员举荐。开馆期间,馆内费用全部公出,并有饭食银两则出自总裁、副总裁公费。清高宗大规模纂修《三礼义疏》,开启清朝礼学振兴之风,不少修缮人员在离开三礼馆后,仍继续钻研三礼,例如杭世骏在馆期间于《礼记义疏》的修纂用功颇多,在离开“三礼馆”后更倾心于《礼记》一经的搜讨和编纂,晚年撰成《续礼记集说》一百卷。又如王士让撰有《仪礼𬘓解》、官献瑶撰有《读周官》、诸锦撰有《夏小正诂》等都是离馆后的私人续作。

惠栋之父惠士奇于乾隆元年(1736年)赴京纂修《三礼义疏》。然其学问不被方苞看重,在三礼馆未尽所学,贡献无多,四年后乃告归。三礼馆学风深刻表现在惠士奇与方苞学术风貌不同。方苞与三礼馆同仁多不协,于学术讨论,往往流于意气之争。[7]乾隆五年(1740年),汉学健将江永应同郡程恂之邀游京师,方苞颇自负,不服江永的学问,曾当面遭到江氏的嘲笑。[8]从三礼馆到四库馆的学风转变,可以淸楚看到从清初到中叶过程中,乾嘉汉学的兴起。

注释

参考书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