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田(英语:Ham Tin)位于香港新界西贡半岛东部,西贡大浪湾‘四湾一尖’其中的咸田湾沙滩在咸田的南部。[1] 此沙滩近年被渔农署列为香港指定露营地点。
咸田湾沙滩水清沙幼,邻近西湾,通常一并游览。咸田湾的一条破旧木桥是该地地标之一。
咸田湾沙滩不适宜游泳。该沙滩水浅,直接东向太平洋等因素使海滩终年出现危险的暗涌,可把泳客拉出海中。香港船员称咸田湾为‘西贡五大危险沙滩’之一,因此地曾多次发生泳客被冲走遇溺身亡事故。咸田湾沙滩没有救生员服务,也没有防鲨网。
地理位置
咸田位于新界西贡半岛东部的大浪湾,属于典型的乡村地形,三面环山。其区域包含四个超过200年历史的乡村,分别为大浪村、林屋围、张屋围以及咸田村。然而,林屋围和张屋围早已被荒废,现今仅有大浪村和咸田村仍然存在。[2]
咸田湾沙滩被政府确认不适宜游泳,而香港船员则称咸田湾为‘西贡五大危险沙滩’之一,与大浪西湾,大蛇湾,浪茄湾及瓮缸湾并列,因此地曾多次发生泳客身亡事故。[3][4][5]由于咸田沙滩水浅,直接东向太平洋及凹字形海湾地理等因素,海滩终年出现危险的暗涌(暗藏的离岸流),可把泳客拉出海中,尤其在入秋吹东风或东北风时最是危险。[6][7]香港政府在当地已立警告牌提示游客此海滩不是泳滩。咸田海滩没有救生员服务,也没有政府更衣室或防鲨网等设施。
历史
咸田的历史悠久,拥有四条古村包括大浪村、林屋围、张屋围和咸田村。根据古物古迹办事处在1997至1998年期间的调查,这些村庄已有多达200年的历史,当中大约九成的房屋有近百多年的历史。大浪西湾黎族的家谱提到,他们的祖先在1465年至1487年期间定居在大浪湾及周边地区。在高峰时期,大浪村大约有600至700名村民居住。咸田的住民有多达10个姓氏分布,其中包括詹,张,李,戴,孔,林等。[13]
大浪村是四个村庄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在村内设立的村公所更保留至今,完整的保存了旧时香港村庄的传统建筑结构。咸田村中大多数的建筑物是战前建造的,村民的姓氏主要为温,村民们在咸田居住了7至8代。相较于大浪村以及咸田村,林屋围和张屋围规模较小,现今村民早已离去,村庄遭到遗弃,现时旧有遗迹皆被植物所覆盖。古物古迹办事处将该地区划定为“咸田考古遗址”。[14]
因地理位置因素,村民的主要收入多为农业及渔业。随着香港工业发展,咸田交通不便的问题越发变得明显,大多数的村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转而搬到市区,致使村内人口的减少,现时只有约20至30人居住。[15]
自然保育
咸田村乡村范围外属自然保育区,其中东北方向百多米范围属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SSSI),曾经发现受保护植物和易危品种,如密花地宝兰和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珊瑚菜。[16]
村庄
咸田村是西贡东部大浪地区的一个村庄。过去村民的生活简单朴素,他们主要依靠捕鱼和农业(例如稻米和甘蔗)为生。由于地理位置所限,许多村民需要步行四或至五个小时到牛池湾出售农作物和海鲜,甚至有人选择乘船将木材运送到筲箕湾和香港仔出售以换取日用品,可见其生活艰辛。1962年超强台风温黛破坏咸田湾码头,时至今日,码头仍然未有复修,也仍未有再设立渡轮码头,交通不便的问题依旧困扰著村民的生活。[17]
咸田村被认为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温氏家族的七、八代都在该村居住。很久以前,温氏家族从中国北方移居至西贡大南湖。大约在150年前,来自大南湖的温氏三兄弟定居在新界的不同地区,他们分别定居在大埔仔、蚝涌和西贡咸田村。由此推测定居在咸田村的温氏兄弟是该村的始祖。后来,许多村民移民到英国,村内余下不足十个村民。[来源请求]
大浪村已有260多年历史,全盛时期有近700人居住,当中以温姓客家人为主,负责掌管咸田湾、大湾和大浪东湾。过去,村民们主要依靠捕鱼和农业(例如稻米和甘蔗)为生。过去村民的生活简单朴素,他们主要依靠捕鱼和农业(例如稻米和甘蔗)为生。[18]由于地理位置所限,许多村民需要步行四或至五个小时到牛池湾出售农作物和海鲜,甚至有人选择乘船将木材运送到筲箕湾和香港仔出售以换取日用品,可见其生活艰辛。时至今日,大浪仍未设立渡轮码头,交通不便的问题依旧困扰著村民的生活。大浪村已有多达250年的历史,村民姓氏的主要分布为陈、张、湛、戴、黎和魏。湛氏家族的祖先湛继明来自广东省新塘市,并在清代转至香港定居于大浪村。嘉庆二十四年版嘉庆版《新安县志》的(1819年)记载中,写大浪村当代经由官富司管理。在最繁荣的时候,大浪村约有六、七百名村民居住。如今,许多村民已移民到英国,村内只余下不足十名村民。
历史建筑
早在1860年代,罗马天主教传教士便对当地的居民提供了很多支援和帮助,帮助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例如当时牛痘、天花和感冒发烧是可令人致死的疾病,而传教士便会为患病的村民种牛痘和派发药饼,以预防这些疾病。除此以外,他们也会向村民派发食物,如面条和菜油等基本所需。当地居民慢慢对天主教产生好感,并举村由佛教改信天主教。天主教传教士在接触当地村民后,开始和村民传授天主教的教义和教授圣经上的知识,更会对一些决定信奉天主教的村民进行洗礼。当时咸田村的宗教气氛很重。村内每家的门口也张贴对联,内容均与圣经和教义有关。其中圣母无原罪小堂在19世纪末曾是西贡最大的天主教教会,大浪湾于20世纪初更一度成为独立教区。[19]
圣母无原罪小堂建于1867年,原名为大浪堂,位于大浪村[20],是位于新界东部的天主教教堂之一。后来,天主教的传教士来到西贡传福音,并向村民提供帮助,令村内的天主教徒的数量在6年内迅速增加。由于信徒数量的增长,教会决定于1931年重建教堂,将原有的教堂扩大了三分之一,使之可容纳200至300人,用作学校、崇拜及弥撒等宗教仪式之用。在1950年代,村内的人口达到600至700人,当中天主教徒超过500人,在1954年更名为圣母无原罪小堂。[21]而在教堂的旁边有一座修女宿舍,修女会在这里住宿和居住,方便修女在当地进行传教的工作。传教士的工作还包括在有人婚嫁时主持婚礼,在有人即将去世或去世时,进行扶临终、告解和葬礼。[22]教堂当时为西贡区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拥有最多教徒。因此,大浪村曾被视为香港较早时期的传教根据地之一。[23]
到1979年,香港受到台风荷贝的袭击,教堂再次遭到破坏。于是,教区决定对教堂进行翻新,并拆除原来的钟楼。后来,随着城市发展,村民开始迁移到市中心或移民海外,去教堂的信徒人数日渐减少。教堂翻新后于1981年重新开放,并于1988年关闭。[24]
育英学校位于圣母无原罪小堂旁边,是村内唯一的小学。战后初期,因交通不便等因素,村民难以到达市中心。为了给村中的孩子们提供教育,村民在传教士的协助下成立了育英学校。[25]后来,由于村庄人口逐渐减少,在校学习的学生人数大幅下降,该校渐渐荒废,并于1988年起与小礼拜堂一起关闭,现已荒废。
发展争议
2015年2月,渔护署助理署长薛汉宗向城规会申请在政府土地兴建5间丁屋,当时收到1.8万份反对意见,而古迹办及康文署以该处应保留乡村原貌及完整为由表示反对,城规会于同年4月否决申请。[26] 到2016年3月,薛家再向城规会申请建屋,公众咨询在2016年5月6日截止。截至2017年1月13日,城规会公布项目收到9,208份支持的意见书,反对只有611份。不过记者发现支持的意见不少都一式一样,而最终城规会有条件批准项目。保育团体长春社担心有关丁屋发展是不良先例,将陆续有来。[27]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