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克爾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瓦克爾法(Wacker process),又稱赫希斯特-瓦克爾法,最早是指乙烯在含有四氯鈀酸鹽催化劑的水中,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為乙醛的反應。[1][2][3][4][5][6]
這是第一個工業化的有機金屬(有機鈀)反應,亦是均相催化和配位催化中很重要的一個反應,在1960年代後發展很快,在石油化工發達的國家已大幅取代了乙炔水合法,用於從烯烴製取醛、酮類。反應中的鈀配合物與烯烴配合物蔡氏鹽類似,不過後者是一個異相催化劑。
此反應形式上與氫甲酰化反應類似,都是工業上用於醛類的反應。但兩者不同的是,氫甲酰化所用的是銠基催化劑,而且氫甲酰化是一個增碳過程。
反應機理
反應機理見圖。

這一反應很容易發生,將乙烯和空氣通入含有銅鹽的氯化鈀(Ⅱ)-鹽酸水中,乙烯幾乎全部轉化為乙醛。而氯化鈀則被還原為鈀,在氯化銅的作用下得到再生。氯化銅被還原生成的氯化亞銅又可被空氣、純氧或其他氧化劑再氧化為二價銅。這一過程形式上可以表示為:
瓦克爾-辻氧化反應
為氧化更複雜的底物,辻二郎發展了混合溶劑體系(DMF/H2O),又稱為「瓦克爾-辻氧化反應」。最常用的烯烴底物是末烯,反應遵循馬氏規則,得甲基酮。1,2-二取代烯烴也可反應,但區域選擇性難以控制。1,1-二取代烯烴的氧化產率低。1,3-丁二烯氧化得α,β-不飽和醛。環烯烴氧化得環酮。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