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格中間體及二氧化氮,有助於抵消溫室效應。但克里格中間體加上臭氧及二氧化硫是酸雨的產生途徑之一。 克里格中間體的形成最早是由鲁道夫·克里格(英语:Rudolf Criegee)在1949年所提出的假設。 最簡單克里格中間體(CH2OO)的紅外線吸收光譜Yuan-Pern Lee及Henryk Witek的團隊所發表。
1,2-二㗁烷2-Dioxane)是分子式為 (CH2)4O2的有机化合物,是四氢呋喃生成的環狀过氧化物,存在于长期存放的四氢呋喃液体中。它是由鲁道夫·克里奇(英语:Rudolf Criegee)和缪勒在1956年通过1,4-甲磺酰基丁烷和过氧化氢反应首次合成的,并将其蒸馏为无色液体。酸和碱都会把它分解成γ-羟基丁醛(英语:ga
房烷房烷可以由2,3-二氮双环[2.2.1]庚-2-烯的热分解而成。这个方法是鲁道夫·克里奇(英语:Rudolf Criegee)在1957年发表的。 它也可以由2,3-二氮双环[2.2.1]庚-2-烯的光分解,N-苯基-2-氧-3-氮双环[2.2.1]庚烷的热分解或是甲烯加成到环丁烯而成。
臭氧化反应Friedrich Schönbein发现。在有机化学发展的早期被广泛用来作为推测有机物未知结构的重要降解手段。 广泛被接受的反应机理称为Criegee机理,为德国人Rudolf Criegee于1953年提出。 反应机理如下: 臭氧与烯烃先是发生1,3-偶极环加成反应生成初级臭氧化物1,2
拜耳-维立格氧化反应维克多·维立格提出的过氧化酮中间体,以及由格奥尔格·维蒂希和古斯塔夫·皮珀提出的过氧化物中间体。对碳进攻则会得到由鲁道夫·克里格(英语:Rudolf Criegee)提出的克里格中间体。 1953年,威廉·冯·艾格斯多林(英语:William von Egg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