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均為人造同位素的元素稱為人造元素,例如鋂、鋦等,皆為放射性元素。 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種依起源主要可以分成三類:原始放射性核種(英语:Primordial nuclide)、次生天然放射性核種和天然核反應生成的放射性核種。 恆星核合成和超新星爆發的過程會生成各種穩定核種及放射性核種,生成的放射性核種在
放射性的現象。這類衰變通常並不單獨發生,而往往伴隨在α衰變、β衰變或電子捕獲之後而起。 目前地球上有34個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原始核種(英语:Primordial nuclide),分屬於28個化學元素。它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太陽系誕生之前,由於它們都具有非常長的半衰期,因此直至今日仍能以相當的量存在於地球上。
核素核素(英語:nuclide)又稱核种,是具有特定質子數(原子序数)、中子數、核能态,且其平均寿命长得足以能被观测的一类原子,分为稳定核素和放射性核素两类。英语 nuclide 与汉语译名虽侧重于原子核,但其最早定义即为以原子核组成为特征的原子种类。译名“核種”是指原子的種類,译名“核素”是相对于元
化學元素成其他元素。不過,即使這些放射性元素會衰變成其他元素,有些仍在自然界中有穩定的存量,例如鉍、釷和鈾具有長壽的原始放射性同位素(英语:Primordial nuclide),發生衰變的速率非常緩慢。此外,其餘原子序數小於95的放射性元素雖然壽命較短,但在自然界中亦有痕量的存在,為釷或鈾的衰變產物。而原
锕素及重錒系元素一樣,錒最常見的氧化態是+3,化學性質也和鑭系元素十分相似。 錒在1899年被發現,是首個得到分離的非原始元素(英语:Primordial nuclide)。雖然釙、鐳和氡比錒更早被發現,但是科學家到1902年才分離出這些元素。 錒具有高度的放射性,最穩定的錒同位素是227Ac,會進行β衰變,半衰期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