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个人手持式电话系统(英语: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缩写PHS),1995年在日本推出,是利用有线电话线路的无线电话,特点为通话音质比其他手机好。最高峰时期日本有700万人使用,全世界更超过1亿,也曾进军台湾与香港。2023年3月最后提供服务的软件银行(SOFTBANK)决定于3月31日完全停止相关电波发射,结束大众市场。某些市场称为个人电话存取系统,在中国大陆俗称小灵通,是指一种无线本地电话技术,采用微蜂窝通信技术,在1880至1930兆赫这个波段内运作。
由于技术老旧,知道PHS的人都有一定年纪,日本记者街访20代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什么是PHS,还以为是音乐及游戏有关的东西,而媒体调查结果显示,“Z世代不知道的东西排行榜”第1位就是PHS。虽然如此,PHS仍然有生存空间,在医疗日剧看到医生护士所用,挂在胸前的电话就是PHS,因此有医院表示,有鉴于PHS对医疗机器的影响较少,所以院内的联络仍会继续用PHS。虽然大众服务结束,但在医院内还有收发基站,所以持续使用。[1]
PHS技术实际上属于数位移动通信技术,属于第二代行动通信技术。PHS基站由于发射功率通常使用10mW,也有使用200mW,500mW的情况,相比与主流GSM与CDMA基站最大20W的发射功率,十分有限。因此,覆盖范围也要小得多,通信基站与终端间距离较短,而覆盖较大面积时需要更多的基站。这使得PHS较适合在都市使用,在野外等地使用效果欠佳。在手机的通讯速度世代上,PHS属于2G的范围。其设计也使其在通话时有少许延迟(因为其覆盖面积小,“蜂窝”面积小)。
PHS使用TDMA/TDD作为它的无线电通讯接口,以及32K的ADPCM作为它的声音传送编码。现代的PHS电话也可以支持其他一些ISP的增值服务,如:互联网窄带通讯、短信、电子邮件,甚至图片传讯。
PHS这项技术也适用于小范围的无线电通讯。
PHS技术最初的发布是1989年在日本的NTT实验室,作为一种与GSM和PDC竞争的技术的形式出现的。早期是由日本根据本国国情(多数地方人口密度大、人口的流动性小)开发研制的。
1995年,最初在日本由3家电信运营商来运作:NTT Personal、DDI Pocket和ASTEL。然而,服务推出不久后,该技术被称为“穷人的蜂窝”,而在日本大受限制,市场占有率也逐渐下降。之后NTT Personal被NTT DoCoMo合并。2004年,NTT DoCoMo决定2007年结束PHS服务。ASTEL由几个区域公司经营,其中大部分公司已经结束服务了。
但是DDI Pocket于2001年6月开始无限32kbps上网服务Air-H",开拓新用途。2002年,Air-H"的最大通讯速度提高为128kbps。2005年,DDI-Pocket的大部分股份由美国投资公司Carlyle收购,公司名称改为Willcom,Air-H"服务也改名为Air-Edge。Willcom开始无限通话服务,并提升Air-Edge的最高通讯速度为256kbps,2006年再次提高为402kbps,超过WCDMA第三代移动电话的通讯速度。现在Willcom恢复了过去DDI Pocket达到的最大客户数。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PHS运营业者大多以较低的收费以及较多的附加业务也受到欢迎,例如中国大陆、智利、台湾、泰国、越南、孟加拉国、尼日利亚、马里、坦桑尼亚和洪都拉斯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