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反应(Heck反应)也称沟吕木-赫克反应(Mizoroki-Heck反应),是不饱和卤代烃(或三氟甲磺酸酯)与烯烃在强碱和钯催化下生成取代烯烃的偶联反应。[1][2] 它得名于美国化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人沟吕木勉,赫克凭借此贡献得到了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原料卤代烃[3] 或三氟甲磺酸酯中的R基可以是芳基、苄基或乙烯基。烯烃的双键碳必须连有氢,且烯烃通常为缺电子烯烃,如丙烯酸酯或丙烯腈。钯催化剂可以是四(三苯基膦)钯、氯化钯(II)或乙酸钯(II)。碱可以是三乙胺、碳酸钾或乙酸钠。
历史
在 Fujiwara (1967,藤原祐三)[7] 和 Heck(1969年)[8] 此前对芳烃与烯烃以及芳基卤化汞(ArHgCl)与烯烃在定量钯(II)催化反应的研究的基础上,1971年,日本化学家沟吕木报道了乙酸钾作碱和氯化钯催化下,碘苯与苯乙烯在甲醇中、120°C和加压的条件下偶联为二苯乙烯的反应。
1972年,Heck独立报道了碘代苯与苯乙烯的偶联反应,Heck小组采取无溶剂条件,并改用乙酸钯催化和有位阻的三正丁胺作碱。
(上述两个反应中的活性催化物种钯(0)都是由钯与烯烃配位而产生。)
1974年,Heck 向反应引入膦配体。[9]
反应机理
Heck 反应的催化循环是围绕催化的钯中心而展开,如下图所示。循环中所需的活性钯(0)一般是由钯(II)前体在反应中原位产生,[10] 例如,乙酸钯可被三苯基膦还原为双(三苯基膦)合钯(0) (1),进入催化循环,同时三苯基膦则被氧化为三苯基氧膦。
循环中,首先是电子不饱和的含钯物种 (1)与卤代烃氧化加成,钯插入到卤-碳键中。然后,钯原子与烯烃作用产生π配合物 (3),配位的烯烃再顺式插入到钯-碳键中,得 (4)。 (4) 经旋转(未画出)异构化为扭张力较小的反式异构体后,发生β-氢消除反应,获得另一个钯与烯烃配位的中间体 (5)。(5) 经解配,即得反应产物烯烃,同时还产生钯(II)物种 (6),而 (6) 在碳酸钾作用下发生还原消除,又转化为 (1),从而获得再生。可见,反应中用到的碳酸钾是计量的,但钯却是催化性的。
此类催化机理不仅限于乙烯基化合物,其他钯催化偶联反应中也可以见到大同小异的循环,例如Sonogashira偶联反应(一个底物为炔)、Suzuki偶联反应(烯烃被芳基硼酸替代)和Stille反应(烯烃被芳基锡烷替代)等。循环也可应用于其他10族元素,如Negishi偶联反应便是有机锌与芳卤在钯或镍催化下的偶联,也是采取类似的机理。不过,铂却不遵循这一催化循环,因铂-碳键能较高。
立体选择性
Heck 反应具立体选择性,多产生反式产物,主要原因是体积较大的有机基团与卤钯基,在旋转一步时尽量互相远离。
变体
离子液体存在下,Heck 反应可在无膦配体的条件下进行。例如,将乙酸钯和离子液体 (bmim)PF6 负载在反相硅胶的内腔,[12] 可使反应在水中进行,催化剂亦可循环使用。
如:以三乙胺为碱,四(三苯基膦)钯催化,连有强吸电子基的肟可与末端双烯发生分子内偶联,形成具新 C-N 键的吡啶衍生物。[14]
参见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