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節肢動物的一個亞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藤壶是鞘甲纲蔓足亚纲(学名:Cirripedia,原蔓足纲、蔓足下纲,台湾话:tship-á、tship--ê,汉字:䗩仔、䗩的)生物的通称。所有的藤壶都生活在海洋中,其中绝大部分又生活在潮间带等浅海海域。其幼体(有两个阶段)为自游生物,但成年后无法靠自己移动,只能固着在坚硬物体(如岩石)表面、通过滤食来生存。该下纲共有约1,220种生物。[1]
成年的藤壶会附着在各种坚硬物体表面,这包括鲸鱼的身体、岩石、船底等[2],由于船壳附着太多藤壶将增加航行时阻力而浪费燃料,需定期清除,一些船只会使用防止藤壶附着的涂料[3]。蟹奴属的藤壶生活在螃蟹的身体里面[4]。
其主要感官为蔓足,通过触觉来捕食。此外,成年体有三个光感受器,在环境变暗时会停止觅食,并将蔓足缩回壳中[5][6]。
科学家曾在水下600米(2,000英尺)处发现过藤壶[2],但大约75%的藤壶都生活在100米以上的浅海海域,[2]有25%的藤壶生活在潮间带。[2]潮间带的藤壶分布极为密集,经常会覆盖整个岩石表面。藤壶与帽贝、贻贝存在竞争关系,它们会互相争夺地盘。[2][7]
峨螺是最常见的藤壶天敌,它们能够磨碎藤壶的坚硬外壳,吃掉其柔软的身躯。而贻贝则会捕食藤壶的幼体。[8]赭色海星也会捕食藤壶。[9][10]
有考古证据显示人类在一万年前就开始食用鹅颈藤壶(Pollicipes pollicipes)了。[11]在某些国家,特别是西班牙,鹅颈藤壶是一道珍馐。其数量并不多而且产量在不断减少,所以主要靠人工捕捞,其价格昂贵,每公斤可达90欧元。[12]
部分学者视其为一个纲或亚纲,2001年马丁和戴维斯将其定为下纲,按二人的研究,蔓足下纲的分类如下[13]:
2006年,原围胸总目成员重新分类,有柄目被一分为四,蔓足下纲的组成如下[14]:
2009年,原尖胸总目重新分类,新的分类如下:
2021, Chan等人将其升级为蔓足亚纲,为鞘甲纲(Thecostraca,原为鞘甲亚纲)下的一个亚纲。[21][22]
Priscansermarinus barnetti在寒武纪中期的苗岭统就存在于地球上了,[23]但各类藤壶的骨骼化石直到新近纪才逐渐增多。[2]这主要是因为其化石比较脆弱,容易被海浪碾碎。
因为主要生活在浅海,藤壶化石是判定史前海岸线位置的重要指标。[2]
台湾澎湖县西屿乡有一赤马村的村落名称源自藤壶,赤马村古名“缉马湾”,在清代早期文献如《裨海纪游》、《澎湖纪略》记做“䗩仔湾”,后期则因闽南语音“tship-á”相似“缉马”之故后讹写成“缉马湾”。[24][2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