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2年大彗星1532年大彗星(Great Comet of 1532),正式命名為C/1532 R1,是一顆1532年肉眼可見的彗星。由於其非凡的亮度,它被認為是大彗星之一。 兩本中文文獻紀錄這顆彗星首次出現於1532年9月2日上午(當地時間),彗尾長度1°。這顆彗星接下來一直停留在早晨的天空中。兩週後,9月1
1533年大彗星1533年大彗星(Great Comet of 1533),正式命名為C/1533 M1,由於該彗星非凡的亮度,它被認為是大彗星之一。 繼1531年哈雷彗星回歸和去年1532年大彗星(C/1532 R1)出現之後,1533年6月又出現了一顆被稱為「大彗星」的彗星。 韓國編年史報道了1533年
大彗星大彗星是對地球上的觀測者來說特別明亮和壯觀的彗星,以過去的數字來看,平均約10年才會出現一顆。 要預測某顆彗星是否能成為大彗星很困難,許多因素都會造成彗星的光度與預測的不同。一般而言,有巨大或活躍核心的彗星,如果夠接近太陽,且其最亮時刻沒有被太陽遮蔽,它就有機會成為大彗星。 彗星
牧夫座年,彼得·傑尼斯認為母體是小行星2003 EH1,然而2003 EH1可能與彗星C/1490 Y1有所關連,他在過去被認為是象限儀座流星雨潛在的母體。2003 EH1原本是屬於木星族的短週期彗星;在500年前經歷了災難性分手事件。象限儀座流星雨現在是處於休眠狀態,但在1982年、1985年
土星的卫星形成環和位於內圈的中等大小衛星。也有理論主張,兩顆大衛星碰撞後融合形成土衛六,碰撞期間所散開的冰質碎片則成為了今天的中等大小衛星。2014年6月23日,美國太空總署宣佈有強烈證據指出,土衛六大氣層中的氮氣並非最初形成土星的物質,而是源自歐特雲中的彗星。從土衛二的地質活動以及土衛三、四、五在過去沒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