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对政治的影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影响了国际关系,并影响了多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导致立法活动被暂停,多个政客的隔离或死亡,以及由于担心传播这种病毒而重新安排了选举时间。[1]大流行引发了关于政治问题的广泛辩论,例如不同政治意识型态的相对优势。[2]
![]() |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

整体
对这种大流行的反应导致政府权力的空前扩张。小政府的拥护者担心,危机过后,国家将不愿放弃这种权力,这在历史上是经常发生的情况[3]。
有证据表明,大流行在许多国家引起了聚旗效应,意大利(+27个百分点),德国(+11),法国(+11)和英国的政府支持率的上升[4][5][6]。
至少有84个国家已宣布应对这种大流行进入紧急状态,导致人们担心滥用权力[7]。无国界记者组织声称,有38个国家限制了新闻自由[7]。 其他例子包括禁止大规模抗议,推迟选举或在反对派无法有效竞选的情况下举行选举,有选择地对政治反对者实施封锁规则,向政治支持者发放救济金,或者是指少数民族当替罪羊[8]。 许多国家/地区还推出了用于跟踪联系人的大规模监视程序,从而导致人们担心它们对隐私的影响[9]。
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各种形式的媒体也遭受了巨大损失。[10]一些政府甚至阻止媒体批评他们,这是对言论自由的侵犯;(《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11] These restrictions allowed media outlets and journalists to be prosecuted and imprisoned more easily, often unfairly and arbitrarily.[12]
国际关系
西班牙总理佩德罗·桑切斯表示:“如果我们现在不提议对这场经济危机采取统一、有力和有效的对策,不仅影响将更加严峻,而且影响将持续更长的时间”[13]
关于如何应对这种流行病及其经济影响的辩论,在北欧和南欧成员国之间拉开了裂痕,让人联想起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的辩论。[14]
3月初,欧盟领导人谴责美国限制从欧洲到美国旅行的决定。[15]
10月2日,汤姆·提利斯(Thom Tillis)参议员宣布他的COVID-19测试呈阳性。
国内政治
在中国,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领导的党政机关在2022年底前一直推行清零政策及实行长期的严格封控应对新冠疫情[16],在2022年下半年已经出现北京四通桥抗议、郑州富士康抗议和广州市海珠区抗议等民间反抗,部分地区也出现被封控小区的居民强行拆除封控设施的情况。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召开时,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17]。在2022年11月24日的乌鲁木齐火灾后,全国各地爆发了“白纸运动”,甚至有集会群众将矛头指向习近平,一度喊出“习近平下台”的口号[18]。最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2022年12月7日公布了“新十条”,取消强制集中隔离,持续近三年的清零政策宣告结束[19][20][21]。
选举
仅以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为例,许多州因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疫情放松邮寄投票限制,使得此次选举创下提早投票和邮寄选票数量的记录。但却造成部分摇摆州因为州分部分由共和党改为民主党,其中乔治亚州还涉嫌作票争议,进而造成一连串针对选举的抗议活动甚至示威者暴力冲击国会大厦。
前总统特朗普成为首位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下,因“抗疫不力”而竞选落败的国家领导人,其后日本首相菅义伟因同样理由放弃竞逐连任,马来西亚首相慕尤丁更因疫情触发民怨,黯然辞职落台,结束短短17个月的执政,成了马国“最短命政府”。
政治人物影响
相关确诊人物
确诊人士 病故人士
另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