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骧号航空母舰(りゅうじょう)是隶属于旧日本帝国海军的轻型航空母舰,在1931年4月2日下水,于1933年5月9日服役。曾参加过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最后在1942年8月24日在东所罗门海战中被美机击沉。
龙骧 りゅうじょう | |
---|---|
概观 | |
舰种 | 航空母舰 |
制造厂 | 横须贺海军工厂 |
动工 | 1929年11月26日 |
下水 | 1931年4月2日 |
服役 | 1933年5月9日 |
结局 | 1942年8月24日东所罗门海战中被击沉 |
除籍 | 1942年11月10日 |
技术数据 | |
标准排水量 | 10,600 吨 |
满载排水量 | 12,732 吨 |
全长 | 179.9 米(水线) |
全宽 | 20.32 米 |
吃水 | 5.56 米 |飛行甲板=156.6 米 |
锅炉 | 6具RO号舰本式重油锅炉 |
动力 | 2部舰本式全减速齿轮型蒸气涡轮引擎,双轴推进 |
功率 | 65,000 匹 |
最高速度 | 28 节 |
续航距离 | 10,000浬(14节) |
乘员 | 士官、兵员600名 |
武器装备 | 4座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共8门 6座双连装九六式25毫米高射机炮 6座四联装九三式防空机枪 |
舰载机 | 常用机36架,预备机12架 |
简介
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后,规定日本航空母舰总吨位不得超过8万1千吨。此时,日军已有小型的凤翔号航空母舰和两艘由主力舰改装的赤城号航空母舰、加贺号航空母舰,由于2艘改装的正规航舰已经占去大半配额,当时能运用之吨位已不足万吨。在当时由联合舰队所制定的《帝国军队用兵方针》中,建议以一大一小的航空母舰组成一航空战队,故日本海军尚缺一艘小型航空母舰。
但《华盛顿海军公约》所规范的航舰是一万吨以上之舰种,对于一万吨以下的航舰如何处理未有明文规范,加上未对辅助舰艇的更换做限制,所以日本帝国海军想钻条约漏洞利用辅助舰艇的名义建造一艘轻型航舰;1925年日本海军的若宫号水上飞机母舰因舰龄老化编入警备舰,海军利用建造替代舰的名义在1925年10月向高层要求规划建造一艘8000吨级的水上机母舰[1],隔年将舰型改为9800吨级的小型航母(航空补给舰),预算在第52届帝国议会中通过[1],并列入1927年的昭和2年度舰艇补充计划预算编列中。
新造舰最初构想是艘公试排水量9800吨、极速30节、可搭载24架舰载机的单层机库小型航舰。主要设计师为造船中将平贺让及技术中校松本喜太郎,预定在1932年3月底完工[2]。
为让吨位达到限制标准,新航舰直接采用“青叶级重巡洋舰”的船体设计改造,为减重取消重巡洋舰的舰体装甲,仅在弹药库配置薄装甲,机库采单层平甲板构造,主机与“高雄级”相同。1929年11月26日于横滨三菱造船厂起造,取“龙骧麟振,前无坚敌”之义命名,同义语还包括“龙骧虎视、苞括四海”等[3],为日本帝国海军第二艘使用“龙骧”舰名的军舰。但是列强发现了这个漏洞,1930年4月签订的伦敦海军条约便禁止各国兴建1万吨以下的小型航空母舰,这时候限制吨位就变得失去意义;海军索性将龙骧号提高性能增加吨位到符合条约要求[4]。舰载机大幅提高成36架常备机与12架备用机,原本的单层机库因空间不足只好改建为双层机库,仍旧不足的空间只好用削减动力装置的手段达成。因此龙骧号舰体高度大举提高到水平面上14.9米,动力减半、推进由四轴变成双轴,极速因此下修只剩29节。至于增加的重量导致浮力不足的部分则增加突出部(bulge)防雷鼓包抵销;不过有部分倒是因祸得福-原本龙骧号打算装设同凤翔号航空母舰一般的140毫米舰炮,最后因控制重量的理由更换成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5]。
由于大幅更动舰体结构设计且削弱动力,龙骧号从服役起就有着重心偏高、干舷低、船体复原性差以及续航能力差等缺点;尽管龙骧号在船底装设了和凤翔号相同的美国斯佩里公司制陀螺仪,且增装可动式稳定鳍,但是船体设计沿用重巡洋舰的高比例修长舰体让龙骧号船体稳定性及复原性都劣于吨位更小的凤翔号;日军的操作经验证明在浪高3-4米的海浪下龙骧号飞行甲板就无法实施作业。
为了配平重心,除了强化龙骨结构、部分增添配平纺锤外,烟囱也只好放较低的位置并朝下排放避免排烟干扰飞行甲板运作,但又因此让海水容易灌入烟囱影响到锅炉效率,形成舰体设计的恶性循环;因舰内容积不足,原设计作为压舱水的空间被转用成重油燃料槽,不过在被警告这种用法可能会造成船只急转弯出现重心过高而翻覆的危险性后,燃料槽的用途从未使用。船体于1931年4月2日下水,下水之后的舾装工程则拖往海军横须贺海军工厂进行。并拖延至1933年4月1日才竣工。
龙骧号的外形成为以后日本小型航母的典范:全通式飞行甲板、无舰岛、露天式舰艏甲板,舰桥记取了凤翔号的左右分散式舰桥的教训,安置于飞行甲板前端正下方。
舰历
1929年龙骧号起造后,因为许多设计更改延迟了完工时间[6]。设计龙骧号细部配置者为后来设计大和级的松本喜太郎,他在回忆录中提到当时对再更动设计而导致重心持续上升的龙骧号感到不安[7]。但1931年4月2日龙骧号仍成功下水[8],并在1933年5月9日完工服役编入吴镇守府[9][10];日本海军惯用的假数据在许多舰艇上均有出现,龙骧号亦不例外,当初公布给西方的资料是全长167.2米、宽18.5米、排水量7,100吨、极速25节[11]。
龙骧号最初舰载机为十三式舰上攻击机9架、补充机3架,三式舰上战斗机3架、补充机2架,九十式二号舰上侦察机6架。1934年3月友鹤事件发生后,龙骧号在1934年5月26日至8月20日在吴港入坞改造,强化军舰的平衡性。舰底结构,增装压舱物调整舰体平衡性;这次改造拆除了2座127毫米高射炮,因此减少了60吨的上层结构重量,增加的防鱼雷隔舱则将舰体宽度增加成20.78米。
1934年11月15日,改编入第一航空战队,随后一个月进行多款战机对俯冲轰炸战术适性的测评任务,包括九十式二号舰上侦察机、九O式舰上战斗机、九二式舰上攻击机,在测试后评估九十式侦察机不适合作战任务,因此更换为6架九四式俯冲轰炸机;1935年8月在第四舰队演习时,龙骧号在舰队编组之列,受到了相当损害。舰艏舰桥部分因巨浪拍击导致下部变形,火炮射击观测用的基线长1.5米测距仪被台风卷入海中而毁损、飞行甲板前端遭巨浪破坏、后方机库尾门遭巨浪打穿导致大量海水涌入[12]。
由于在这次天灾中暴露了太多设计缺陷,龙骧号在1935年10月11日再度进入吴港船坞整修到1936年5月31日。在第二次整修改造工程,龙骧号舰艏增装了一层甲板让舰艏干舷高度增加,改善耐浪性、锅炉增装空气预热机提高操作效率,最大动力输出略增幅为66,269匹轴马力、在防空武力上也作出部分调整,增设2座双连装25毫米高射机炮。改装后的龙骧号标准排水量10,600吨,满载排水量达到12,575吨,虽然确保了舰体强度,航速却进一步降低到28节。
改装完成的龙骧号配置的舰载机为24架九五式舰上战斗机及4到8架的补充机,并配发了12架当时最新的D1A俯冲轰炸机来开发完整的俯冲轰炸战术。1936年9月,龙骧号再度编入第一航空战队作为旗舰,在10月演习时展示俯冲轰炸战术的可行性。
1937年8月13日,第一航空战队受命开往中国参加中日战争[13],当时龙骧号配置为12架九五舰战及4架补充机与15架九六舰爆;在上海周边进行长期空中掩护与对地支援,龙骧号舰载机队第一场空战则发生在8月22日,由战斗机小队长兼子正中尉率领的4架九五舰战在宝山上空号称遭遇18架霍克三与P-26战斗机编队,并在30分钟内击落9架[14][15],并被日本朝日新闻捧为“空中英雄”。
不过当日战功在对照国府方战史后就显得漏洞百出,当日17中队的波音281没有出勤,五大队的战斗机正在转场南京没有办法出战,当日唯一出战者只有对上海进行对地支援任务的8架四大队霍克三,兼子正遇到的应为此批战机;这次空战最后2架(2404.2405)遭击伤,四大队代队长王天祥遭击坠,实际战果仅为1架。[来源请求] 隔天8月23日,同期的铃木实中尉也号称在早上8点40分遭遇27架P-26及霍克三大编队,并击落9架,同样是避重就轻;当天确实为三、四、五三个大队联合至吴淞口、宝山拦截日军[16],但是当天8点40分有交战纪录的只有五大队队长刘粹刚率领的4架霍克三,在浏河上空交战最后全机返回,没有确实击落战果[17]。空战成果实际上经常充斥浮报或是将其他部队的战果合报充数,只能确定当时龙骧号等航舰战机与中方多次交战,胜负则仍待未来研究者厘清。
1938年2月,龙骧号上的战斗机更换为九六式舰载战斗机,同年4月再度返回中国战场参加对华南广州附近等地的攻击行动,直至10月回国。回国后,龙骧号编入第二航空战队开始极度严酷的训练,当时日本海军内部并盛传“红鬼、蓝鬼听到龙骧都会怕到后退”(赤鬼、青鬼でさえ‘龙骧’と闻いただけで后ずさりする)[18];类似的证词还包括1939年4月在龙骧舰上轮机部门服役的上村岚,他回忆在当时因为高强度的夜间起降训练,每个月都会有人因此而死。[19]
1939年11月龙骧号入坞定保,1940年1月回归战列编入训练舰;1940年11月编入第三航空战队,舰载机为九六舰战16架、攻击机队换装九七舰攻,编制18架。当第一航空舰队于1941年4月10日成立时,龙骧号又被编入舰队所辖之第四航空战队集中战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四航空战队主要负责对南攻的日本陆军提供航空支援,当时龙骧号载有18架九六式舰载战斗机和12架九七式舰上攻击机。
1941年12月6日参与菲律宾南部攻击作战;12月8日轰炸达沃机场,该役龙骧号的战斗机部队没有在空战中击落敌机,仅摧毁了2架停放在地面的PBY卡特琳娜水上飞机,该日空袭损失了1架九六舰战与1架九七舰攻;12月9日参与列加斯匹攻略作战,其舰载机队在12月20日在达沃一带搜索试图摧毁英军的油轮船队,但无确切战果。随后于1942年1月23日离开越南金兰湾并于第二日(1月24日)来到马来半岛外海,开始参加马来亚战役并换装零式舰上战斗机。至1942年2月日军占领新加坡后,龙骧号舰载机曾追击试图逃离新加坡的英国船队,宣称击伤8艘、3艘重创、4艘沉没。
1942年4月的印度洋空袭,以及之后的阿留申群岛战役等亦有参加。
1942年6月3日,一架由龙骧号航空母舰起飞去攻击阿留申群岛的零战二一型,因发动机故障而在阿克丹岛迫降时不幸翻覆,飞行员古贺忠义死亡但飞机本身却奇迹似地无甚损伤。五周后被美国人发现,1942年8月该机被送往圣地亚哥北岛基地作了一系列的飞行测试,从而令美国等同盟国研究到克制零战的战术。
1942年东所罗门海战,本舰负责护卫航向瓜达尔卡纳尔岛的运输船队,载有24架零式舰上战斗机和9架九七舰攻。海战爆发后,龙骧号亦派出航空部队攻击瓜岛机场。被美军发现其存在后,美军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随即派遣18架轰炸机和9架鱼雷机组成机队进行攻击,在遭命中4枚炸弹以及1枚鱼雷后,龙骧号于傍晚沉没。
历代舰长
- 原五郎 大佐:1931年4月2日 -
- 松永寿雄 大佐:1931年12月1日 -
- 松永寿雄 大佐:1933年4月1日 -
- 桑原虎雄 大佐:1933年10月20日 -
- 大野一郎 大佐:1934年11月15日 -
- 吉良俊一 大佐:1935年10月31日 -
- 阿部胜雄 大佐:1936年11月16日 -
- 冈田次作 大佐:1937年12月1日 -
- 上阪香苗 大佐:1938年12月15日 -
- 长谷川喜一 大佐:1939年11月15日 -
- 杉本丑卫 大佐:1940年6月21日 -
- 加藤唯雄 大佐:1942年4月25日 -
注释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