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斯敦(英语:Hagerstown,/ˈheɪɡərztaʊn/[5])是美国马里兰州华盛顿县的县治[6],亦是马里兰州西部最大城市。[1]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本城共有人口39,662人,而黑格斯敦-马丁斯都会区则共有人口269,140人。[7]黑格斯敦是马里兰州第六大城市。[8]黑格斯敦-马丁斯都会区是马里兰州发展速度最快的都会区。[9]
黑格斯敦 City of Hagerstown | |
---|---|
城市 | |
黑格斯敦市中心 | |
绰号:“中心城市”、“马里兰州通往西部的闸道”、“H镇”、“飞行棚车之家”[1] | |
格言:“供生活,工作和到访的一个伟大地方” | |
黑格斯敦在马里兰州中的位置 | |
坐标:39°38′34″N 77°43′12″W | |
国家 | 美国 |
州 | 马里兰州 |
县 | 华盛顿县 |
成立 | 1762年 |
注册成立 | 1813年 |
政府 | |
• 市长 | 大卫·基斯拜尔奇 |
• 市议会 | 议会成员 |
• 参议院 | 克里斯托弗·B·珊格 |
• 代表 | 约翰·P·多诺霍 |
• 美国国会 | 约翰·德莱尼 |
面积[2] | |
• 城市 | 11.80 平方英里(30.56 平方公里) |
• 陆地 | 11.79 平方英里(30.54 平方公里) |
• 水域 | 0.01 平方英里(0.03 平方公里) |
• 市区 | 76.7 平方英里(196.4 平方公里) |
• 都会区 | 1,019 平方英里(2,637 平方公里) |
海拔 | 538 英尺(164 米) |
人口(2010年)[3] | |
• 城市 | 39,662人 |
• 估计(2012[4]) | 40,638 |
• 密度 | 3,364.0人/平方英里(1,298.8人/平方公里) |
• 市区 | 120,326 |
• 市区密度 | 1,568.8人/平方英里(612.7人/平方公里) |
• 都会区 | 269,140 |
• 都会区密度 | 264人/平方英里(102人/平方公里) |
• 居民称号 | Hagerstonian |
时区 | 北美东部时区(UTC-5) |
• 夏时制 | 北美东部时区(UTC-4) |
ZIP代码 | 21740-21749 |
电话区号 | 301、240 |
FIPS代码 | 24-36075 |
GNIS代码 | 0598385 |
网站 | www.hagerstownmd.org |
黑格斯敦是一个交通中心。81号和70号州际公路、CSX铁路、诺福克南方铁路、温彻斯特和西部铁路、以及黑格斯敦地区机场使本城成为一个交通中心。黑格斯敦亦是一个主要的商业和工业中心,因此本城的绰号为“中心城市”(Hub City)。[1]
文化
黑格斯敦位于西马里兰州的中央,其历史古迹不少与美国内战有关。美国内战其中一个最激烈的内战发生于安提耶坦国家战场,而该战场则位于黑格斯敦附近。[10]南山之役发生地南山国家战场 亦位于黑格斯敦附近。腓特烈堡州立公园拥有一个曾于法国-印第安人战争中使用的堡垒。[11]华盛顿纪念碑州立公园更是美国首个为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而设的纪念碑。[12]黑格斯敦亦拥有不少列入国家史迹名录的建筑物。[13]
黑格斯敦拥有很多公园,其中包括黑格斯敦市公园。华盛顿县美术馆、万胜艺术画廊、马里兰州西部202机车博物馆、以及海格大厦博物馆皆位于黑格斯敦市公园内。[1]在合园外,黑格斯敦圆屋博物馆展示关于黑格斯敦早期铁路历史的展品。[14]
马里兰州剧院位于本城内[1],而提供晚宴剧场演出的华盛顿县剧场亦位于本城内。社区剧场组波托马克娱乐制造者(Potomac Playmakers)更以位于本城内的新学院剧院式宴会及会议中心作为总部。[15]
近年,黑格斯敦因经济复苏而举办多项活动。[1]Downtown Live!是其中一个活动,该活动内容主要为现场雷鬼音乐和摇滚音乐演出。[16]本城在每年五月至六月期间都会举办名为“马里兰蓝调巨星”(Maryland Blues Fest)的活动,邀请来自美国各地的蓝调艺人演出。[17]受欢迎的Augustoberfest活动则与黑格斯敦的德国文化有关。[18]
展览会场公园拥有不少康乐活动,其中包括黑格斯敦冰上及体育综合运动场(Hagerstown Ice & Sports Complex)[19]和黑格斯敦西班牙节。[20][21]
人口
调查年 | 人口 | 备注 | %± |
---|---|---|---|
1820 | 2,670 | — | |
1830 | 3,371 | 26.3% | |
1840 | 3,625 | 7.5% | |
1850 | 3,879 | 7.0% | |
1860 | 4,132 | 6.5% | |
1870 | 5,779 | 39.9% | |
1880 | 6,627 | 14.7% | |
1890 | 10,118 | 52.7% | |
1900 | 13,591 | 34.3% | |
1910 | 16,507 | 21.5% | |
1920 | 28,064 | 70.0% | |
1930 | 30,851 | 9.9% | |
1940 | 32,491 | 5.3% | |
1950 | 36,260 | 11.6% | |
1960 | 36,660 | 1.1% | |
1970 | 35,862 | −2.2% | |
1980 | 34,132 | −4.8% | |
1990 | 35,445 | 3.8% | |
2000 | 36,687 | 3.5% | |
2010 | 39,662 | 8.1% | |
2020 | 43,527 | 9.7% | |
2022年估计 | 43,701 | [22] | 0.4% |
U.S. Decennial Census 2018 Estimate[23] |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24],黑格斯敦拥有39,662居民、16,449住户和9,436家庭。[25]其人口密度为每平方英里3364居民(每平方公里1,298.8居民)。[26]本城拥有18,682间房屋单位,其密度为每平方英里1584.6间(每平方公里611.8间)。[27]而人口是由75.8%白人、15.5%黑人、0.3%土著、1.3%亚洲人、0.1%太平洋岛民、2.1%其他种族和5.1%混血构成。而西班牙裔或拉丁美洲人占了人口5.6%。[3]
在16,449住户中,有32.9%拥有一个或以上的儿童(18岁以下)、33.6%为夫妻、23.8%为单亲家庭、42.6%为非家庭、34.5%为独居、10.5%住户有同居长者。平均每户有2.36 人,而平均每个家庭则有3.04人。在39,662居民中,有25.8%为18岁以下、9.5%为18至24岁、28.6%为25至44岁、24%为45至64岁以及12.3%为65岁以上。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34.5岁,女子对男子的性别比为100:89.8。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24],黑格斯敦拥有36,687居民、15,849住户和9,081家庭。[25]其人口密度为每平方英里3,441.5 居民(每平方公里1,328.8居民)。[26]本县拥有17,089间房屋单位,其密度为每平方英里1,603.1间(每平方公里619间)。[27]而人口是由85.95%白人、10.15%黑人、0.25%土著、0.96%亚洲人、0.04%太平洋岛民、0.83%其他种族和1.83%混血构成。[28]而西班牙裔或拉丁美洲人占了人口1.77%。[29]
在15,849住户中,有29.5%拥有一个或以上的儿童(18岁以下)、36.8%为夫妻、15.9%为单亲家庭、42.7%为非家庭、35.4%为独居、12.9%住户有同居长者。平均每户有2.26人,而平均每个家庭则有2.93人。在36,687居民中,有25.6%为18岁以下、9%为18至24岁、31%为25至44岁、20.1%为45至64岁以及14.3%为65岁以上。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35岁,女子对男子的性别比为100:87.8。成年人的性别比则为100:83.6 。[30][31]
本县的住户收入中位数为$30,796,而家庭收入中位数则为$38,149。男性的收入中位数为$31,200,而女性的收入中位数则为$22,549,人均收入为$17,153。约15.1%家庭和18.1%人口在贫穷线以下,包括27%儿童(18岁以下)及13.7%长者(65岁以上)。[30][32]
地理
黑格斯敦的座标为39°38′34″N 77°43′12″W(39.642771, -77.719954)。[33]本城位于梅森-狄克逊线以南,波托马克河以北,并位于蓝岭和阿勒格尼山脉之间。本城与宾夕法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和弗吉尼亚州相当接近。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本城面积为11.80平方英里(30.56平方千米),其中11.79平方英里(30.54平方千米)为陆地,0.01平方英里(0.03平方千米)为水域。[2]本城周围大多为连绵起伏的低丘,这些低丘海拔介乎于500英尺(150米)至800英尺(240米)之间。黑格斯敦附近的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当作奶牛养殖场、玉米园和果园。
黑格斯敦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湿润大陆性气候区之间,拥有炎热潮湿的夏季和适度寒冷的冬天。
马里兰州黑格斯敦地区机场(1991–2020年正常值,1899年至今极端数据)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26 (78) |
28 (82) |
31 (88) |
34 (94) |
36 (96) |
39 (102) |
41 (105) |
40 (104) |
38 (101) |
35 (95) |
28 (83) |
24 (75) |
41 (105) |
平均最高温 °C(°F) | 16.8 (62.2) |
17.4 (63.3) |
23.6 (74.4) |
29.2 (84.5) |
31.9 (89.4) |
34.1 (93.3) |
35.5 (95.9) |
34.4 (93.9) |
31.8 (89.3) |
27.9 (82.2) |
22.0 (71.6) |
16.9 (62.5) |
35.8 (96.5) |
平均高温 °C(°F) | 4.7 (40.5) |
6.4 (43.6) |
11.6 (52.8) |
18.3 (64.9) |
23.6 (74.4) |
28.1 (82.6) |
30.7 (87.3) |
29.4 (84.9) |
25.4 (77.8) |
18.9 (66.0) |
12.4 (54.4) |
6.7 (44.0) |
18.0 (64.4) |
平均低温 °C(°F) | −3.7 (25.3) |
−2.6 (27.3) |
1.1 (34.0) |
6.8 (44.3) |
12.5 (54.5) |
17.6 (63.7) |
19.9 (67.9) |
18.7 (65.7) |
14.9 (58.9) |
8.6 (47.4) |
3.0 (37.4) |
−1.2 (29.8) |
8.0 (46.3) |
平均最低温 °C(°F) | −13.4 (7.8) |
−11.7 (10.9) |
−8.3 (17.0) |
−1.5 (29.3) |
3.9 (39.0) |
10.4 (50.7) |
13.8 (56.9) |
12.8 (55.0) |
7.2 (45.0) |
0.6 (33.1) |
−4.9 (23.1) |
−9.8 (14.3) |
−14.4 (6.0) |
历史最低温 °C(°F) | −33 (−27) |
−29 (−20) |
−22 (−7) |
−13 (9) |
−5 (23) |
−1 (30) |
6 (42) |
4 (39) |
−4 (25) |
−8 (18) |
−20 (−4) |
−25 (−13) |
−33 (−27)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62 (2.46) |
50 (1.97) |
77 (3.04) |
85 (3.33) |
90 (3.55) |
85 (3.36) |
75 (2.94) |
74 (2.90) |
97 (3.83) |
70 (2.76) |
67 (2.63) |
72 (2.83) |
904 (35.60) |
平均降水天数(≥ 0.01英寸或0.25毫米) | 10.0 | 8.9 | 10.3 | 11.7 | 14.0 | 11.8 | 11.4 | 10.0 | 9.5 | 9.2 | 8.4 | 9.2 | 124.4 |
数据来源:NOAA[34][35] |
友好城市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