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的北魏王朝的历史。由北齐史学家、文学家魏收所著。

成书过程

北魏初年,邓渊撰十馀卷《代记》,之后崔浩主管修史,游雅高允程骏李彪崔光李琰之等人继续修订北魏历史。崔浩所撰史书为编年体,李彪开始分门别类为纪、表、志、传,史书仍然没有修订好。魏宣武帝时,命令邢峦追溯撰写《孝文起居注》,写到太和十四年,又命崔鸿王遵业续写补写,一直延续到魏孝明帝时期,事情记载的很详细。济阴王元晖业撰《辨宗室录》三十卷。魏收于是率领通直常侍房延佑、司空司马辛元植、国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书郎高孝干,魏收独揽斟酌,完成《魏书》[1][2]

魏收北齐史官,所以此书以东魏北齐为正统,不为西魏三帝立纪,称南朝为岛夷。因作者准确记载部分权贵家族的不光彩事迹,被污蔑为“秽史”[3]隋文帝继承西魏、北周的法统,命魏澹颜之推别撰以西魏、北周为正统的史书,隋炀帝又敕杨素潘徽褚亮欧阳询别撰,书名亦为《魏书》。刘知几史通》及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对此书均有贬词。从今天出土石刻资料看,作者用汉制附会鲜卑旧制,用后来的汉名代替原来鲜卑姓名等情况十分严重,但也保留了大量重要史料,仍为今天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文献。全书130卷。《魏书》大量罗列门阀士族的谱系,列传附有大量家族成员,凡子孙都附于父祖传下,更及远亲家属,如《穆崇传》附68人。

魏收自矜文才,在《魏书·自序》中就有许多自我标榜。据《隋唐嘉话》记载,魏收曾把自己的文集托南朝使臣徐陵带往南朝宣传,好“传之江左”,结果过长江时,徐陵就将其文集丢入江中,说:“吾为魏公藏拙”。事实上,魏收在《魏书》里确实展现了一定的叙事技巧,很多复杂事件能写得层次井然,有声有色。周一良《魏收之史学》[4]孙同勋《「秽史」辩诬》[5]也为之辩驳。《魏书》原书在北宋初年已经不全,后人据魏澹《魏书》、张太素《后魏书》及《高氏小史》、《北史》等书补成今本;现今最普及的中华书局版《魏书》由唐长孺主持整理。

相关书籍

后人据相涉史料补作《魏书》的志表,清人万斯同历代史表》中有〈魏诸帝统系图〉、〈魏诸王世表〉、〈魏异姓诸王世表〉、〈魏外戚诸王世表〉、〈魏将相大臣年表〉、〈西魏将相大臣年表〉、〈东魏将相大臣年表〉各1卷,近人谷霁光补魏书兵志》1卷,吴廷燮《元魏方镇年表》2卷,李正奋补后魏书艺文志》1卷。

清人谢启昆另撰《西魏书》24卷。

内容

本纪

  1. 帝纪第一 - 序纪
  2. 帝纪第二 - 太祖道武帝
  3. 帝纪第三 - 太宗明元帝
  4. 帝纪第四上 - 世祖太武帝
  5. 帝纪第四下 - 世祖太武帝・恭宗景穆帝
  6. 帝纪第五 - 高宗文成帝
  7. 帝纪第六 - 显祖献文帝
  8. 帝纪第七上 - 高祖孝文帝
  9. 帝纪第七下 - 高祖孝文帝
  10. 帝纪第八 - 世宗宣武帝
  11. 帝纪第九 - 肃宗孝明帝
  12. 帝纪第十 - 敬宗孝庄帝
  13. 帝纪第十一 - 前废帝后废帝出帝
  14. 帝纪第十二 - 东魏孝静帝

列传

  1. 列传第一 皇后 - 神元皇后窦氏・文帝皇后封氏桓帝皇后祁氏平文皇后王氏・昭成皇后慕容氏・献明皇后贺氏・道武皇后慕容氏・道武宣穆皇后刘氏・明元昭哀皇后姚氏・明元密皇后杜氏・太武皇后赫连氏・太武敬哀皇后贺氏・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文成元皇后李氏・献文思皇后李氏・孝文贞皇后林氏・孝文废皇后冯氏孝文幽皇后冯氏孝文昭皇后高氏・宣武顺皇后于氏・宣武皇后高氏宣武灵皇后胡氏孝明皇后胡氏孝静皇后高氏
  2. 列传第二 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 上谷公纥罗建德公婴文真定侯陆武陵侯因长乐王寿乐望都公颓曲阳侯素延顺阳公郁宜都王目辰穆帝长子六修吉阳男比干江夏公吕高凉王孤西河公敦司徒石武卫将军谓淮陵侯大头河间公齐扶风公处真文安公泥
  3. 列传第三 昭成子孙 - 寔君秦明王翰常山王遵陈留王虔毗陵王顺辽西公意烈窟咄
  4. 列传第四 道武七王 - 清河王绍阳平王熙河南王曜河间王修长乐王处文广平王连京兆王黎
  5. 列传第五 明元六王 - 乐平王丕安定王弥乐安王范永昌王健建宁王崇新兴王俊
  6. 列传第六 太武五王 - 晋王伏罗东平王翰临淮王谭广阳王建南安王余
  7. 列传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上 - 阳平王新成京兆王子推济阴王小新成汝阴王天赐乐浪王万寿广平王洛侯
  8. 列传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中 - 任城王云
  9. 列传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下 - 南安王桢城阳王长寿章武王太洛乐陵王胡儿安定王休
  10. 列传第八 文成五王 - 安乐王长乐广川王略齐郡王简河间王若安豊王猛
  11. 列传第九上 献文六王上 - 咸阳王禧赵郡王干广陵王羽高阳王雍北海王详
  12. 列传第九下 献文六王下 - 彭城王勰
  13. 列传第十 孝文五王 - 废太子恂京兆王愉清河王怿广平王怀汝南王悦
  14. 列传第十一 - 卫操莫含刘库仁
  15. 列传第十二 - 燕凤许谦张衮崔玄伯邓渊
  16. 列传第十三 - 长孙嵩长孙道生
  17. 列传第十四 - 长孙肥尉古真
  18. 列传第十五 - 穆崇
  19. 列传第十六 - 和跋奚牧莫题庾业延贺狄干李栗刘洁古弼张黎
  20. 列传第十七 - 奚斤叔孙建
  21. 列传第十八 - 王建安同楼伏连丘堆娥清刘尼奚眷车伊洛宿石来大千周几豆代田周观闾大肥尉拨陆真吕洛拔
  22. 列传第十九 - 于栗磾
  23. 列传第二十 - 高湖崔逞封懿
  24. 列传第二十一 - 宋隐王宪屈遵张蒲谷浑公孙表张济李先贾彝薛提
  25. 列传第二十二 - 王洛儿车路头卢鲁元陈建万安国
  26. 列传第二十三 - 崔浩
  27. 列传第二十四 - 李顺
  28. 列传第二十五 - 司马休之司马楚之司马景之司马叔璠司马天助
  29. 列传第二十六 - 刁雍王慧龙韩延之袁式
  30. 列传第二十七 - 李宝
  31. 列传第二十八 - 陆俟
  32. 列传第二十九 - 源贺
  33. 列传第三十 - 薛辩寇赞郦范韩秀尧暄
  34. 列传第三十一 - 严棱毛修之唐和刘休宾房法寿
  35. 列传第三十二 - 罗结伊馛乙瑰和其奴苟颓薛野䐗宇文福费于孟威
  36. 列传第三十三 - 韦阆杜铨裴骏辛绍先柳崇
  37. 列传第三十四 - 窦瑾许彦李䜣
  38. 列传第三十五 - 卢玄
  39. 列传第三十六 - 高允
  40. 列传第三十七 - 李灵崔鉴
  41. 列传第三十八 - 尉元慕容白曜
  42. 列传第三十九 - 韩茂皮豹子封敕文吕罗汉孔伯恭
  43. 列传第四十 - 赵逸胡方回胡叟宋繇张湛宗钦段承根阚骃刘昞赵柔索敞阴仲达
  44. 列传第四十一 - 李孝伯李冲
  45. 列传第四十二 - 游雅高闾
  46. 列传第四十三 - 游明根刘芳
  47. 列传第四十四 - 郑羲崔辩
  48. 列传第四十五 - 高祐崔挺
  49. 列传第四十六 - 杨播
  50. 列传第四十七 - 刘昶萧宝寅萧正表
  51. 列传第四十八 - 韩麒麟程骏
  52. 列传第四十九 - 薛安都毕众敬沈文秀张谠田益宗孟表
  53. 列传第五十 - 李彪高道悦
  54. 列传第五十一 - 王肃宋弁
  55. 列传第五十二 - 郭祚张彝
  56. 列传第五十三 - 邢峦李平
  57. 列传第五十四 - 李崇崔亮
  58. 列传第五十五 - 崔光
  59. 列传第五十六 - 甄琛高聪
  60. 列传第五十七 - 崔休裴延儁袁翻
  61. 列传第五十八 - 刘藻傅永傅竖眼李神
  62. 列传第五十九 - 裴叔业夏侯道迁李元护席法友王世弼江悦之淳于诞李苗
  63. 列传第六十 - 阳尼贾思伯李叔虎路恃庆房亮曹世表潘永基朱元旭
  64. 列传第六十一 - 奚康生杨大眼崔延伯
  65. 列传第六十二 - 尔朱荣
  66. 列传第六十三 - 尔朱兆尔朱彦伯尔朱度律尔朱天光
  67. 列传第六十四 - 卢同张烈
  68. 列传第六十五 - 宋翻辛雄羊深杨机高崇
  69. 列传第六十六 - 孙绍张普惠
  70. 列传第六十七 - 成淹范绍刘桃符刘道斌董绍冯元兴鹿悆张熠
  71. 列传第六十八 - 朱瑞叱列延庆斛斯椿贾显度樊子鹄贺拔胜侯莫陈悦侯渊
  72. 列传第六十九 - 綦儁山伟刘仁之宇文忠之
  73. 列传第七十 - 李琰之祖莹常景
  74. 列传第七十一上 外戚上 - 贺讷刘罗辰姚黄眉杜超贺迷闾毗冯熙李峻李惠
  75. 列传第七十一下 外戚下 - 高肇于劲胡国珍李延寔
  76. 列传第七十二 儒林 - 梁越卢丑张伟梁祚平恒陈奇常爽刘献之张吾贵刘兰孙惠蔚徐遵明董征刁冲卢景裕李同轨李业兴
  77. 列传第七十三 文苑 - 袁跃裴敬宪卢观封肃邢臧裴伯茂邢昕温子昇
  78. 列传第七十四 孝感 - 赵琰长孙虑乞伏保孙益德董洛生杨引阎元明吴悉达王续生李显达张昇仓跋王崇郭文恭
  79. 列传第七十五 节义 - 于什门段进石文德汲固王玄威娄提刘渴侯朱长生于提马八龙门文爱晁清刘侯仁石祖兴邵洪哲王荣世胡小虎孙道登李几张安祖王闾
  80. 列传第七十六 良吏 - 张恂鹿生张应宋世景路邕阎庆胤明亮杜纂裴佗窦瑗羊敦苏淑
  81. 列传第七十七 酷吏 - 于洛侯胡泥李洪之高遵张赦提羊祉崔暹郦道元谷楷
  82. 列传第七十八 逸士 - 眭夸冯亮李谧郑脩
  83. 列传第七十九 术艺 - 晁崇张渊殷绍王早耿玄刘灵助江式周澹李脩徐謇王显崔彧蒋少游
  84. 列传第八十 列女 - 崔览妻封氏・封卓妻刘氏・魏溥妻房氏・胡长命妻张氏平原女子孙氏・房爱亲妻崔氏・泾州贞女兕先氏・姚氏妇杨氏・张洪初妻刘氏・董景起妻张氏・阳尼妻高氏・史映周妻耿氏・任城国太妃孟氏・苟金龙妻刘氏・卢元礼妻李氏・河东孝女姚氏・刁思遵妻鲁氏
  85. 列传第八十一 恩幸 - 王叡王仲兴寇猛赵脩茹晧赵邕侯刚郑俨徐纥
  86. 列传第八十二 阉官 - 宗爱仇洛齐段霸王琚赵黑孙小张宗之剧鹏张祐抱嶷王遇苻承祖王质李坚秦松白整刘腾贾粲杨范成轨王温孟鸾平季封津刘思逸
  87. 列传第八十三 - 匈奴刘聪羯胡石勒铁弗刘虎徒何慕容廆临渭氐苻健羌姚苌略阳氐吕光
  88. 列传第八十四 - 僭晋司马叡賨李雄
  89. 列传第八十五 - 岛夷桓玄海夷冯跋岛夷刘裕
  90. 列传第八十六 - 岛夷萧道成岛夷萧衍
  91. 列传第八十七 - 私署凉州牧张寔鲜卑乞伏国仁鲜卑秃发乌孤私署凉王李暠卢水胡沮渠蒙逊
  92. 列传第八十八 - 高句丽百济勿吉失韦豆莫娄地豆于库莫奚契丹乌洛侯
  93. 列传第八十九 - 吐谷浑宕昌羌高昌邓至・蛮・
  94. 列传第九十 西域 - 鄯善于阗车师焉耆龟兹乌孙疏勒悦般波斯大月氏安息大秦国
  95. 列传第九十一 - 蠕蠕匈奴宇文莫槐徒何段就六眷高车
  96. 列传第九十二 - 自序

  1. 前上十志启
  2. 志第一 - 天象志一
  3. 志第二 - 天象志二
  4. 志第三 - 天象志三
  5. 志第四 - 天象志四
  6. 志第五 - 地形志上
  7. 志第六 - 地形志中
  8. 志第七 - 地形志下
  9. 志第八 - 律历志上
  10. 志第九 - 律历志下
  11. 志第十 - 礼志一
  12. 志第十一 - 礼志二
  13. 志第十二 - 礼志三
  14. 志第十三 - 礼志四
  15. 志第十四 - 乐志
  16. 志第十五 - 食货志
  17. 志第十六 - 刑罚志
  18. 志第十七 - 灵征志上
  19. 志第十八 - 灵征志下
  20. 志第十九 - 官氏志
  21. 志第二十 - 释老志:魏书首创,首次有史书记载佛道两教的流传及变革,尤其对于记载佛教发展十分详实,可看作是一部中国佛教简史。魏书首辟专篇记录宗教,是其在历史上的功劳。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