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灵现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骚灵现象(德语:Poltergeist,/ˈpoʊltərˌɡaɪst/或/ˈpɒltərˌɡaɪst/;德文意指“吵闹的灵魂”),又名喧闹鬼现象、波尔代热斯现象、离奇神动、神动,是一种超自然现象。在幽灵学中,骚灵被认为是一种鬼魂,它们会造成一定物理上的干扰或破坏,比如制造巨大的噪音、移动或毁坏物体。大多数关于骚灵现象的事件,当事人皆描述骚灵有掐人、咬人、打人和绊人的能力,而且它们也会将诸如家具或餐具等物体凭空漂浮起来或者移动,同时它们也会故意制造噪音,如大声敲门。举凡一切暴力且具有破坏性的灵异事件,皆被认为是喧闹鬼(或称骚灵、促狭鬼)所造成。

在传统意义上喧闹鬼被描述为缠绕着某个特定人员(而不是某个特定地点)的鬼魂。而关于喧闹鬼的民间传说在许多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很多变种,早期关于喧闹鬼骚扰和折磨受害者的传闻可以追溯到1世纪,而在17世纪早期,喧闹鬼的传闻则变得更加普遍。
陶比胡波执导的电影《鬼哭神号》就是以此现象为题材拍摄的电影。
名称来源
Poltergeist来自德语单词poltern (“发出声响”、“隆隆声”)和Geist (“鬼”、“灵体”) ,这个词本身意为“吵闹的鬼魂”、“喧闹鬼”或“发出声响的灵体”。雷内·苏德雷(René Sudre)后来杜撰了一个源自希腊语thorybein(制造噪音或混乱)的同义词thorybism。
解释
有许多人声称,部分超自然现象都可以用骚灵现象来解释,然而他们所谓的证据和推断迄今仍经不起大众推敲。[1]
心理学研究人员弗兰克·波德莫尔(Frank Podmore)提出了“淘气的小女孩”理论来解释喧闹鬼案例(在这些个案中很多都集中在青少年身上,尤其是女孩)[3]。他发现,所谓的喧闹鬼现象的吵闹来源往往都会指向家庭中的孩子,孩子由于想引起大人的关心或关注会悄悄向周围扔东西[3][4]。持怀疑态度的调查员乔·尼克尔(Joe Nickell)认为很多喧闹鬼事件通常源于“一个有动机引起恶作剧的个人”[5]。尼克尔称:
在典型的喧闹鬼事件中,一股看不见的未知力量把会把一些小物体抛到空中和掀翻一些家具,或者则制作其他干扰。其实这通常都是一些故意愚弄大人的小孩所做的恶作剧。
尼克尔说,而那些容易联想到灵异事件的大人往往会对恶作剧行为产生敏感度,并在以后对媒体夸大其对事情的描述。[6]
在部分“喧闹鬼”事件中,目击者报告说,物体不明不白的从之前的位置移动到了下个位置,但如果是恶作剧的话,恶作剧者很可能是在更早的某个时候悄悄得到了这个物体,并等待机会将其扔出去,或直接是从房间外面扔出去,因此恶作剧者往往在事后都声称自己是无辜的。
目前物理上的解释如下所列:
著名案例

- 魔鬼学家乔治·辛克莱(1654年-1656年)
- 蒂德沃思的鼓手(1662年)
- 奥亨凯恩吵闹鬼(1695年)
- 艾普沃斯教区(1716年–1717年)
- 辛顿 · 安普纳宅邸(1764年-1771年)
- 斯托克韦尔骚灵事件(1772年)
- 桑普福德·佩弗利尔(1810-1811年)
- 贝尔女巫事件(1817–1872年)
- 爱德华·摩尔(1834年)
- 念力(安吉丽·科廷)(1846 年)
- 巴拉奇之家(1876 年)
- 大阿默斯特之谜(1878–1879年)
- 喀里多尼亚·米尔斯(1899-1922年)
- Gef(1931年)
- 博尔利教区长馆(1937年)[9]
- 南多·弗多(1938年)
- 威廉·G·罗尔(1958年)
- 马修·曼宁(1960–1970年)[10]
- 灯灭之时(1960–1970年)
- 罗森海姆骚灵事件(1967年)[11][12]
- 阿米蒂维尔骚灵事件(1975年)
- 恩菲尔德骚灵事件(1977年)
- 桑顿路骚灵事件(1981年)
- 蒂娜·雷施(1984年)
- 坎内托-迪卡罗尼亚火灾(2004–2005年)[13]
文学形象
参见
- 幻影体验
- 鬼
- 寻鬼
- 超心理学主题列表
- 被认定是伪科学的主题列表
- Lithobolia
- 小仙子
- 唯灵论
- 凶宅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