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可夫陨石坑(Markov)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北侧区一座较大的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1],其名称取自前苏联天文学家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马尔可夫(Alexander Vladimirovich Markov,1897年-1968年)和俄罗斯数学家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马尔可夫(1856年-1922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马尔可夫陨石坑 | |
---|---|
坐标 | 53.43°N 62.84°W |
直径 | 39.92公里 |
深度 | 2.19公里 |
余经 | 日出时64° |
命名来源 | 亚历山大·弗·马尔可夫 安德烈·安·马尔可夫 |
描述
该陨坑北面坐落了恩诺皮德斯环形山、东北偏北毗邻巨大的巴贝奇环形山、索思环形山和雷普索尔环形山分别位于它的东北和西南偏西、它的东面则靠近露湾[2]。该陨坑中心月面坐标为53.43°N 62.84°W,直径39.92公里[3],深度约2.19公里[1]。
马尔可夫陨石坑外观轮廓接近圆状,东侧和西南略微外凸。坑壁完整清晰,几乎未受到磨损和侵蚀,壁顶峭崿巉刻,东北和西南侧壁沿呈鞍凹状。陨坑内侧壁平直陡峭,沿坡底分布有一圈岩屑堆。马尔可夫陨石坑最大高出周边地形1030米[1],内部容积约1189公里3[1]。坑内地表坎坷崎岖,坐落了一座中央丘和一些向北面延伸的低矮山脊,但坑内没有较醒目的撞击坑。
卫星陨石坑
按惯例,最靠近马尔可夫陨石坑的卫星坑将在月图上以字母标注在它的中心点旁边.
马尔可夫 | 纬度 | 经度 | 直径 |
---|---|---|---|
E | 50.6° N | 60.1° W | 13 公里 |
F | 50.0° N | 61.8° W | 8 公里 |
G | 50.0° N | 56.2° W | 5 公里 |
U | 51.9° N | 60.2° W | 29 公里 |
参引资料
另请参阅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