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部落
臺灣臺東市的阿美族部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兰部落(阿美语:Falangaw,或作Valangaw),又称马兰社,是原住民族委员会核定的一个阿美族部落,位于台湾台东县台东市中心里[2],于1887年-1892年间由头目谷拉斯·马亨亨建社。马兰部落中的男子每三年为一阶层(kapot),各阶层均有一独特名称,分别负责部落中的不同事务。部落建立时一度设有七个集会所,后均被裁撤而关闭,近年来族人已重建集会所,并计划兴建另一大型集会所以举办传统祭典。
1 sources
历史
1850年左右,马兰阿美族人从卑南顶岩湾(Liyafu)迁入台东市一带的平原,随后又因水患与外敌侵犯等原因而三度迁徙,1887年-1892年间,谷拉斯·马亨亨担任“卡基达安”(阿美语:kakitaan,意指头目),率族人由鲤鱼山东南山麓迁至现址,建立马兰社(今称马兰部落)[3],其阿美语Falangaw为当地山麓的名称[4]。马亨亨与族人开辟水圳、灌溉农田,并积极与其他部族建立友好关系,确立了该社的发展基础与势力范围[2],设有阿米赛(Amisay)、依哇里艾(Iwaliay)、依笛姆赖(Itimulay)、达法古按(Tafakuan)、拉辣(Lala)、比那依利(Pinaili)、当瓜旦(Tankuatan)等七个集会所,其中阿米赛位于部落中心,中有不熄的火堆,四周有上下两层的竹床供青年夜宿,为部落长老召开会议的会场,亦为丰年祭时举办祭典的场所,另外六个会所则位于部落的出入口,有青年(pakalongay)与未婚男子夜宿以防卫[3],另外部落也在猫山与利嘉溪岸间建有瞭望台与壕沟,以防备吕家社卑南族的入侵[5]。后马亨亨率族人于利嘉溪北岸的吉罗安击败吕家社,并与周边卑南族各部召开会议议和[3]。
1896年6月,马兰社197名男子在马亨亨率领下,与卑南族的卑南社与阿美族的雷公火社在雷公火之役中,协助日本军于雷公火(位于今关山镇)击败清军将领刘德杓的残部[6][7]。明治30年(1987年),马兰分教场(今新生国小)成立,有约50名学生。日本政府设置蕃社役场,以警察监督部落事务,并给予马兰社的原住民土地所有权,禁止卑南族人前来征收纳贡,使防御需求大为减少。大正8年(1919年)马兰部落因霍乱而人口大减,集会所由七所简并为四所,达法古按、比那依利与依哇里艾被裁撤。昭和10年(1935年),马兰部落另于马兰派出所旁建立青年团集会所,为部落召开会议之用,亦为日警传达政令之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青年因外出征战而减少,且防御需求降低,马兰部落再次将会所简并为一所,只留下部落中心的阿米赛集会所。昭和17年(1942年),马兰部落总计有2915人,其中男性1474人,女性1441人[3],因人口增加,部分族人向外移居,形成新的聚落,包括丰谷(Matang)、丰里(Alapanay)、康乐('Ining)、新马兰(Fukid)、大桥(Pungudan)、宝桑(Pusung)与丰年(Asiluay)等[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汉人大量迁入,马兰部落的房屋与土地也渐由汉人购得,民国48年(1959年)时汉人人数已多于阿美族人。民国50年(1961年),仅存的阿米赛集会所被变卖而关闭,使青少年夜宿会所的传统中断,台东镇公所补助成立“马兰山胞活动中心”(后改称马兰原住民活动中心),但空间相对有限,难以举办传统祭典,而需另行借用场地,派出所旁的青年团集会所则出借予国防部而改建为军方营舍[3]。随着集会所的关闭与都市发展,年龄阶层的制度也渐简化[8]。
民国93年(2004年),马兰部落将马兰原住民活动中心改建为三层楼的集会所,其中一楼为活动中心,二楼为研习用的教室,三楼则为文物展览馆[3],虽一度考虑在他处建立一空间充足的集会所,但均因地价太贵或选址附近汉人的反对而难以实行,只得于原本狭窄的活动中心原地重建[3]。民国107年(2018年),马兰部落向军方与农田水利会买回青年团集会所的土地,计划于其上重建另一集会所,同年7月举办传统的开工祭祖、驱邪与定桩仪式[9][10]。
9 sources
社会
马兰部落早在顶岩湾时期即形成社会组织与制度,部落中有 Pawtawan、Odos、Pacidal、Ciwidian、Fafokod、Raranges、Pa'anifong、Tarisakan、Talakop 与 Fafoyol 等十大氏族[5]。部落中男子依年龄分为不同阶层(kapot),自1819年起,每三年为一阶层[5],各阶层均有一独特名称,以当年部落或全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命名[11],如1896年的阶层名称“啦日本”(La Lipong)为纪念日治时期的开始,1962年的阶层名称“啦传广”(La Tingko)为纪念部落男子杨传广获得1960罗马奥运十项全能项目的银牌。各年龄阶层在部落中负责不同职务,可分为青少年阶段(pakalongay)、服役阶段(kapah)、管理阶段(mihiningay、milumlumay、palawilay、ipadalay、itukalay)与长老阶段(isefi'ay),其中服役阶段包含九个年龄阶层,管理阶段包含五个年龄阶层[5]。男子约12岁时举行第一次成年礼(pakalongay)并开始参与部落事务,宿于部落集会所中,并接受训练,侍奉部落中的中老年人[12],三年后进行第二次成年礼,即正式成年,进入服役阶段[13],并可开始成家[3]。
马兰阿美族人的传统祭仪深受汉人的民间信仰影响,清咸丰年间,汉人于马兰部落附近建立宝桑庄的聚落,与马兰部落族人常有往来,日治时期当地人家中即已有与汉人相仿的祖先牌位,且元宵节为族人仅次于丰年祭的年节祭典,过去以歌舞队演唱庆祝,近年则转为宫庙式的绕境活动[14],并融入了部分阿美族传统祭仪的元素[15]。1960年代起,部落中建有慈惠堂等许多汉式的宫庙,并在信仰中融入阿美族传统的元素,例如将某些汉人信仰的神明视为阿美族信仰中的特定神灵[14]。近年来汉人民间信仰在马兰部落快速成长,使传统祭仪渐趋没落[16]。另外,不同于其他阿美族部落,马兰阿美族人受基督宗教的影响较小,信教者也较少,1963年部落中才有马兰教会成立[15]。
6 sources
音乐
2 sources
1 sources
每一首歌都是由领唱与群众以应答式唱法(reponsorium)进行,通常有舞蹈配合;领唱者一到三、四位,其余为应答者。祭典曲目平时禁止演唱。[17]
1 sources
在工作与生活时,大多以齐唱方式进行(偶尔应答唱法)。[17]
在宴会时与舞蹈一同进行;族人往往在亲友到访或喜宴喝酒兴高采烈之际,牵手围成圆圈齐唱共舞。[17]
黑泽隆朝、许常惠等音乐研究者称其特色为“自由对位”,因每个声部的旋律不完全固定,由演唱者在一定框架下自行即兴变化,变化过程讲求和谐与互相搭配。[18]知名曲目有《老人饮酒歌》,知名演出者有Difang Tuwana(郭英男)及其妻子。[17]
1 sources
知名人物
- 谷拉斯·马亨亨(Kolas Mahengheng):1890 年代至 1910 年代的马兰部落领导人物,今日多传为马兰部落创社者。
- 郭英男(Difang Tuwana):《老人饮酒歌》的知名版本演唱者[19]。
- 杨传广:1960罗马奥运十项全能银牌得主[20]。马兰部落1962年的年龄阶级 La Tingko 即以其为名[3]。
- 高巍和:中华民国国军第一位原住民将军,1991年晋升为空军少将[21],后曾担任立法委员。
- 李泰祥:致力于将古典音乐民谣通俗化及现代化的音乐家[22]。
- 詹朝立:笔名詹澈,农民权益运动者、诗人及作家,出生于彰化,约4岁时移居台东马兰[23]。
- 卢静子(Ceko):1960 至 1970年代著名的原住民女性歌手[24]。
- 阳岱钢:知名棒球选手
- 卢学叡:2007年超级星光大道出道歌手[25]。
- 郭婞淳(Tana'):2016年里约奥运举重项目铜牌得主[26][27]、2020年东京奥运举重项目金牌得主,同时刷新奥运纪录[28][29]。
10 sources
图集
-
马兰部落聚会所内部
-
马兰部落聚会所内部
-
马兰部落文物馆,位于马兰部落聚会所三楼
-
马兰部落文物馆内部
参见
2 sources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