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的工人运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海員大罷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是一场于1922年发生的劳工运动,因其体现团结和平谈判的重要性被部分人士用作如何处理劳资关系及公共行政的重要参考个案。此次工运与广州国民政府孙中山中国国民党关系密切,中国共产党香港亲共人士因其“反英抗暴”性质而对其持正面评价。

Thumb
香港海员大罢工

背景

20世纪初,中国的海员人数大约有15万左右,大多数都是受雇于外国轮船,平均工资约$20至$30元中间,远远低于欧州员工。第一次世界大战通货膨胀,香港物价上升了5成,但是中国海员工资并没有上升,很多工人生活困苦,每况愈下,希望能够上调薪资。1921年9月,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简称海员工会)正式向各邮轮公司提出加薪请求,邮轮公司没有回应,在1922年1月12日,大批海员抵达工会参加罢工。[1]

孙中山与海员工会

Thumb
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旗帜

1920年底,孙中山策动粤军陈炯明驱逐旧桂系莫荣新等人,光复广州。孙中山筹组广东护法政府,实践三民主义,学习欧洲的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开始订立劳工法案、工会条例。孙中山鼓励早前参与或支持中华革命党的香港海员加入国民党。革命政府保障工人利益、支持工人,鼓舞了海员要成立工会,并得孙中山命名“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亲笔提书工会招牌。海员工会于1921年3月6日在香港德辅道中137号3楼成立,分别在广州和香港登记注册。会长陈炳生、副会长蔡文修等领导层全是国民党员。[2]

虽然孙中山与广东护法政府支持海员罢工,但不是发动者与领导者。孙中山此时正在桂林忙于护法北伐,害怕港英报复、阻碍军用物资运上广州,多次向媒体与港英伸明是支持工人改善生活。[3][4]

经过

开始

1921年底,香港两大英资公司渣甸太古船务的公司海员向资方要求加薪又被拒。直至1922年1月22日,由海员工会领导的大罢工开始,工会向罢工海员派发每人每日4毫5仙到1元的生活费,短短一周内参加罢工的海员多达6,000多人。至1月底,其他公司的海员以至码头起货工人和煤炭工人也相继向应,人数达三万多。当时香港海运瘫痪,150多艘船滞留维多利亚港内,但资方仍坚拒加薪。[来源请求]

升级

为解决罢工,当时港督司徒拔采取强硬手段,通过戒严令,于2月1日武力封闭位于德辅道中的海员工会,并强行拆去招牌[5] 。2月中,海员代表苏兆征等与港府官员、船公司代表、东华医院绅董谈判破裂[5]。同时港府派人到外地招募新工人,由英军派人驾驶因罢工而停航之天星小轮[来源请求]。罢工海员封锁香港,禁止广东各地粮食运港,并得到广东等华界向应,引起香港政府等恐慌[来源请求]

沙田惨案

总罢工期间,不少工人离开香港,北上返回华界。英政府于是在2月27日制订《紧急情况规例条例》,并下令九广铁路停驶。事件造成更多工会参与罢工,当时香港人口约54万人,罢工工人估计占27%。在1922年3月3日,约2000人的罢工工人步行返回广州,当队伍途经沙田时遭副警司经亨利下令香港开枪阻止,造成五死七伤。在香港历史上称沙田惨案。于是引起香港华人更大愤怒与恐慌。[5]

结果

Thumb
1922年3月6日,香港政府交回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招牌

事后劳资对立不断,香港政府也参与调停却未果。最终英国驻广州总领事代表出面调停[6],劳资及香港政府达成协议,资方同意加薪15至30%,港府解封工会、释放被捕人员,并发放抚恤金予以沙田惨案受害者,大罢工历时56天,至3月8日结束。[1]

影响

海员罢工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在20年代形成的第一次罢工高潮的起点。此后,上海、武汉和开滦煤矿安源煤矿京汉铁路等处,都为了加薪或成立工会而激发罢工。[7]

海员罢工完结之后,港督司徒拔向英国殖民地部报告:“海员罢工不单纯是一场经济运动,而是一场政治运动。”“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是此次罢工的幕后组织者。广州政府已完全处于这一具有布尔什维克主义性质的组织控制下。”[8] 自此,香港政府、英国政府甚至粤港富商开始怀疑孙中山会倾向苏俄,部分粤港商人与英商甚至倾向推翻孙中山、支持陈炯明。

是次罢工,中国共产党参与、支援,但不是领导者。不过,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苏兆征看到孙中山与海员罢工,大力赞赏,并建议共产国际以国共合作促进中国革命。[9]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