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汴坑,雅称汴峰[1],是台中市太平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该区东北半部。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包括大兴里东大半部、坪林里东部、勤益里东南小半部、东和里东半部、圣和里、头汴里、东汴里、光隆里东部、永隆里最东端、黄竹里东北部边界地带,另外还包括新社区的协成里西南端,以及国姓乡的长丰村西大半部、长流村西北半部、大旗村最北端。[2][3]

事实速览 汉字, 白话字 ...
头汴坑
汉字 頭汴坑
白话字 Thâu-pān-kheⁿ
台语罗马字Thâu-pān-khenn
闽南拼音Táobânknē
关闭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历史

台湾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头汴坑地区为一街庄,称为“头汴坑庄”,隶属于蓝兴堡。该庄北与大坑庄大湳庄为邻,东边北段与水底藔庄为邻,东边南段与蕃地为邻,南边东段为水长流庄墘溪湾庄,南边西段至西边南段为车笼埔庄,西边北段为太平庄三汴庄[2]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台中厅。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该庄编入“大平区”,隶属于台中厅。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大平区隶属不变。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庄改制为“头汴坑”大字,隶属于台中州大屯郡大平庄[4]

战后大平庄改制并改名为“太平乡”,隶属于台中县,大字亦改制为村。1996年,太平乡因人口达15万人,升格成为太平市,村亦改制为里。2010年12月,台中县市合并为直辖台中市,太平市改制为太平区

favicon
2 sources

聚落

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有坑口、石壁仔、内城、姜仔园、帽仔厝、树藤桥、脑藔、长埒、外暗坑、焿仔藔坪、内暗坑、王公潭、菜头园、中竹仔林、大尖脚、炮仔林、干溪口、南仔坪、清水林仔、浊水林仔、敕桃坪、土地公坑、大湾、鹿肚石坑、反藔、獐稠、制波坑、埔盐蓝、干溪、外茅埔、内茅埔、小肉油、结生坪、金字冻、焿仔藔坑、石岩坑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2]。此外,本地区尚有七磘、三磘、内坪林、作料坑、东南坑、石苓湖等聚落[3]

交通

市道129号(东平路、光兴路)是石冈区土牛至大里区涂城的道路,大致以西北-东南走向转东北-西南走向经过头汴坑地区西部凸出部分的西南端,其中东平路路段系与市道136号共线。由该道路向西北经太平东北端转北独行后可前往三汴、廍子、大坑、马力埔、大湳、新社、土牛并止于省道台3线路口,向西南转南微西可前往车笼埔、番子寮(部分路段与涂城交界)、草湖并止于省道台3线另一路口。[2][3][5][6][7]

市道136号(东平路、长龙路一段~四段)是台中市龙井区至南投县国姓乡龟沟的道路,大致以西北—东南走向转北向南蜿蜒经过本地区西南部,其中东平路路段系与市道129号共线。由该道路向西北转西北西独行后绕大弯转西南再转西北可经太平市区前往台中市区、南屯、大肚东北部边界地带、龙井东部、沙鹿西南部、梧栖与龙井交界地带并止于省道台17线路口,向南越过山岭可前往墘沟、龟子头地区的龟沟并止于省道台14线路口。[2][8][9]

区道中99线(北田路)是新社区南华庄至头汴坑的道路,其南侧端点位于本地区西部市道136号路口。由此向东北转东再转东北蜿蜒而行,越过山岭后可前往大南地区的南华庄并止于区道中93线路口。[2][3][6]

favicon
5 sources

学校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