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首部《灵宝经》约于孙吴时成书,有“正机”、“平衡”、“飞龟授帙”三篇,讲论仙术。[1]东晋初年,南渡的天师道道士扩写旧有《灵宝经》,撰成《灵宝五符》。东晋末年,397-402年间,葛巢甫等道士列出天宫中灵宝经36卷的经目,葛巢甫等人撰造其中的21卷,加上既有的《灵宝五符》,以及托为葛玄所受的灵宝经共11卷,当时传世的灵宝经合共有32卷。[2]刘宋时,437年,陆修静《灵宝经目》著录灵宝经,32卷析为35卷。陆修静后来把灵宝经与上清经、三皇文合编为“三洞”经书,构成道藏雏形。[3]
东晋末年的灵宝经称,灵宝经本是“秘篆文”,世人不能通晓。元始天尊令天真皇人把篆字转写成隶书。[4]传说东吴时,道士葛玄在会稽上虞山精思念道,得到徐来勒、郁罗翘、光妙音、真定光及张道陵五位真人垂降,授予灵宝经。葛玄把灵宝经传授郑隐,郑隐传授葛洪,葛洪再辗转传授给葛巢甫,葛巢甫传授予任延庆与徐灵期,大行于世。[5]
葛巢甫等人列出天宫中灵宝经36卷,经目如下,其中21卷葛巢甫等人已撰造,后世学者称之为“元始系”灵宝经:[6]
东晋末年流传的灵宝经尚有以下11卷,后世学者称之为“仙公系”灵宝经:
灵宝经的中心思想是救世度人,大都假托元始天尊出法度人。灵宝经最核心的信仰,是一些类似篆文的符图,称为“真文”、“天文”或“天书”。“真文”是“道”的本体和表现形式,既是宇宙万化之源,又是道经以及所有经法科教的本源。《灵宝五符》、《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及《度人经》中都摹画了“真文”。[7]葛巢甫灵宝经整合了东晋时散漫的道教,创立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他演化“真文”以示天界诸神。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三神分别演化出上清经、灵宝经、三皇文,合称三洞经书。[8]
葛巢甫灵宝经深受东吴时支谦等人所译大乘佛教经籍和康僧会译《六度集经》的影响,大量借鉴和吸收佛教。灵宝经救世度人的概念直接源于支谦翻译的《阿弥陀经》;《自然五称文》(《真一五称经》 )记十方佛名,则直接借用支谦译《佛说菩萨本业经》。灵宝经借鉴大乘佛教菩萨戒十戒,在《仙公请问经》编订道教的十戒。灵宝经也沿用佛教的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说。灵宝经认为佛教是元始天尊教法的一个分支,地位低于灵宝经,而灵宝经亦可传授给僧人,要佛教徒归皈灵宝经。由于灵宝经中有大量佛教术语,往往被视为剽窃、抄袭,在南北朝后期和唐代成为佛教批评的主要对象。[9]
东晋后期的灵宝经继承天师道的斋法科仪,发展出灵宝经的斋醮科仪,如《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详记传授灵宝经的仪式。灵宝科仪经陆修静的整理,构成中古道教斋法主流,[10]直到今天道士仍运用沿自灵宝经的仪式。[11]
东晋后期的灵宝经一面强调灵宝经高于佛法,一面表明佛教也是“元始天尊教法”的一支,劝人亦须礼敬佛法和沙门。在南北朝末期和唐初的佛道之争中,佛门中人断章取义地征引灵宝经,声称道经也教人皈依佛门,以攻击道教。自南北朝末期起,道士逐渐删改灵宝经中推崇僧人和佛教的文句,以免屈居人下。因此敦煌抄本中的灵宝经残篇,部分涉及佛教的文句与现存《正统道藏》中相应道经的段落有所不同。[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