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閃電造成的聲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雷,古代亦写作“靁”,因雷云内部电荷分布不平均,产生高电位形成的带电云层,是静电释放的反应,因光热使空气迅速膨胀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在气象学中指因为闪电通过而同时释放高能量,将周围的空气急剧膨胀产生冲击而形成的声波,一般会表现为伴随闪电现象发生的隆隆声响。其实,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只是光的传播速度,要比声音的传播速度来的快,因为声音和光的介质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空气之中,光速每秒可达30万公里,以这样的速度绕行地球赤道,一秒钟就可以跑完七圈半,而声速大约为340~350米/秒,约仅有光速的九十万分之一,人们可以通过计算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来确定闪电发生的距离,因此闪电发生的地点大约为每间隔3秒一公里(或5秒一英里)[1]。至于有关闪电的详细成因,请参见闪电。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12月14日) |
雷击其实就是闪电电击,不过由于电位差很大,通过的电能和电量就比较大,有的建筑物甚至会倒塌,树木可能会被劈断,人畜可能死伤。通过使用避雷针将雷电导向地线,原则上可以避免或减轻雷击造成的损害。
在19世纪中叶,普遍认为是闪电产生了真空,随后空气涌入真空导致了雷声。[2]
直到20世纪初,科学界才对雷声的成因达成共识:雷声是闪电中的等离子体迅速加热空气而产生的冲击波所产生的声音。[3][2][4]
唐代王睿的《炙毂子》记载,汉代有人把瓦做成鱼尾形状,放在屋顶上防止雷电。南朝刘宋时人盛弘之《荆州记》记载过避雷室:“湖阳县樊重母畏雷,为石室避之,悉以石为阶。”1688年,法国人马卡连在《中国新事》书中写道:“……屋顶的四角都被雕饰成龙头的形状,仰着头,张着嘴。在这些怪物的舌头上有一根金属蕊子,这金属蕊子的末端一直通到地里,如果有雷打在房屋上,它就会顺着舌头跑到地里,不会产生任何危险。”1752年7月,美国学者本杰明·富兰克林利用风筝在大雷雨中作了吸取天电试验,证明了闪电是和物体磨擦时所生成的电相同。1753年富兰克林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避雷针。
中国古代认为雷击跟天谴有关,比如做了不孝之事,天公震怒,将犯罪嫌疑人电死以示惩戒。而在欧洲和美洲,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观点,认为雷电是上帝之火。[5] 商朝国君武乙就是遭雷击而死。[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