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隔都起义(又称犹太人区起义)是1941年至1943年期间一系列反抗纳粹德国的武装起义的总称,发生在纳粹德国在欧洲占领区中建立不久的诸多隔都(Ghetto)中。随着1939年9月德苏入侵波兰,波兰犹太人从一开始就被纳粹当局针对。德国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在波兰占领区划分了数百个隔都,强迫犹太人在这些区域中生活。建立隔都是德国将犹太人从公共生活中移除的官方计划的一部分,旨在从经济上剥削犹太人。[1]过高的羁押人数、糟糕的卫生条件以及食物匮乏共同导致了隔都居民的高死亡率。[2]在大多数城市中,犹太地下抵抗运动立即开始发展,但隔都化管理极大限制了抵抗运动的可用资源。[3]
隔都抵抗战士在犹太人大屠杀最致命的阶段——纳粹于1942年发起的“莱茵哈德行动”时期武装斗争,反抗纳粹将关押的所有男女老幼遣送至灭绝营实施大规模灭杀的“最终解决方案”。[3]
历史
波兰犹太人的武装抵抗在1939年时的波兰-苏联边境两侧100多个地点爆发过,绝大多数发生在波兰东部。[4][5]一些起义是有组织的大规模起义,还有一些是较小规模的自发抵抗。犹太人大屠杀期间最为著名、规模最大的犹太起义是1943年4月19日至5月16日的华沙隔都起义[6]以及同年8月的比亚韦斯托克隔都起义。在华沙隔都起义期间,56,065名犹太人被当场击毙,或是被抓捕后由大屠杀列车押送至灭绝营;华沙隔都被夷为平地。[7][8]比亚韦斯托克隔都中的1万人被押上大屠杀列车、2000人被就地处决后, 隔都地下武装组织了一场大规模起义,导致该区被封锁长达一个月。[9]有一些隔都的抵抗运动导致整个隔都被焚毁,譬如位于现在乌克兰境内的科洛梅亚隔都。[10]在另一些起义后(譬如米佐什隔都起义),纳粹大规模射杀妇女儿童以报复犹太人起义。[11][12]
犹太人大屠杀期间主要的隔都起义
犹太人大屠杀期间有5座大城市、45个主要城镇、5座主要集中营/灭绝营、以及至少18处劳改营发生了犹太起义。[13]一些重要的隔都起义包括:[14]
- 1942年9月3日拉赫瓦隔都起义
- 1942年10月14日米佐什隔都起义
- 1943年1月10日明斯克马佐维耶斯基隔都囚犯暴动
- 1943年4月19日-5月16日华沙隔都起义,由犹太战斗组织与犹太军事联盟组织的大规模起义
- 1943年6月25日-30日琴斯托霍瓦隔都起义
- 1943年8月3日本津隔都起义,又称本津—索斯诺维茨隔都起义
- 1943年8月16日-17日比亚韦斯托克隔都起义,由反法西斯军事组织发起的起义
一些其他的隔都在最终被纳粹消灭时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武装抵抗:
参见
- 反法西斯主义
- 欧洲纳粹占领区的隔都
- 隔都战士厅
- 《摩西山的四十天》在犹太人中的反响
- 纳粹控枪论
注解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