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发源于印度的一元宗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锡克教(旁遮普语:ਸਿੱਖੀ sikkhī /ˈsɪkːʰiː/ ,意解“信徒”)是一种印度次大陆的一神教,以《古鲁·格兰特·萨希卜》为经典。锡克教在15世纪末发源自旁遮普地区,是现存最年轻的主流宗教之一,目前在全世界有2600万教徒,印度就占了其中2300万信众[1],是世界第六大宗教。大部分锡克教徒居住在印度旁遮普邦。
锡克教 | |
---|---|
创始人 | |
古鲁那纳克 | |
主要分布地区 | |
印度 | 2300万[1] |
加拿大 | 770,000[2] |
美国 | 500,000–700,000[3][4][5] |
英国 | 432,429[6][7][8] |
意大利 | 150,000[9] |
澳大利亚 | 125,900[10] |
马来西亚 | 120,000[11] |
泰国 | 70,000[12] |
巴基斯坦 | 50,000[13] |
阿联酋 | 50,000[14] |
菲律宾 | 50,000[15][16] |
新西兰 | 40,908[17] |
德国 | 10,000–20,000[18] |
新加坡 | 15,000[19] |
印度尼西亚 | 10.000[20] |
香港 | 10,000[21] |
挪威 | 5,000[22] |
斐济 | 2,577[23] |
宗派 | |
易行派、狮子派 | |
宗教经典 | |
《古鲁·格兰特·萨希卜》 | |
相关民族 | |
锡克人 |
在Unicode编码中,锡克教标志的代码为U+262C:☬。
锡克教是近代宗教(公元十五世纪),是印度教巴克提派的虔信运动(梵信仰)和伊斯兰教苏菲派一神论的共同基础上产生,两者都教导超越宗教共同界限的普遍性。创始人和关键人物: 古鲁·那纳克(1469-1539)相信神委托他向人传播新的救赎启示,即所有人都应信奉真神。那纳克及至1708年相继的九大古鲁教导基本的价值观如祈祷、友谊、慈善、顺服、忍耐、谦卑和虔诚,作为通往生活中的灵性之路。
锡克教没有神像,经典是《古鲁·格兰特·萨希卜》。锡克教教徒相信从第一代到第十代古鲁全部具有相同的精神,他们的教训就是启示上帝真名的古鲁话语。这种古鲁精神和话语,从第十代古鲁·戈宾德·辛格以后,就传承给《古鲁·格兰特·萨希卜》。那纳克的追随者自称为锡克(门徒)。“锡克”一词源自梵文“shishya”,意思即“弟子”或“学生”。
锡克教不积极传教,因为它承认其他宗教传统的确实性。礼拜时亦保守地用旁遮普方言为主。他们敬拜的地方是谒师所,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信徒进入谒师所要脱鞋打坐,男人戴上“头巾帽”(turban),女人头上披着“纱巾”(chiffon)。最重要的谒师所是印度旁遮普邦阿姆利则的金庙。
早期实行祖师制,在第十代祖师后被废除。十八世纪初分成易行派和狮子派。锡克教强调人人平等,男人之间互为兄弟,女人之间互为姐妹。他们奉行严格的一神论,及礼拜几代祖师。莫卧儿帝国统治时期,多次掀起对专制主和莫卧儿国家的斗争。英国统治时期,亦多次展开反英斗争。
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信仰该教的锡克人掀起了卡利斯坦运动(Khalistan)。20世纪80年代锡克教民兵拒绝解除武装,印度政府因此于1984年6月发动蓝星行动,解除锡克教民兵武装。四个月后印度总理甘地夫人被锡克教徒士兵暗杀。
1985年印度航空182号班机遭受炸弹袭击,机上乘客连机组人员共329人全部遇难。事后调查发现此次袭击为锡克教恐怖分子策划。
古鲁这个称号来自于梵语,意思是老师,指引者或导师。锡克人的传统和哲学是由十位古鲁创建的,这个过程从1469年一直延续到1708年。每一位继任的古鲁都会完善前一位古鲁的学说,这一系列的完善最终确立了锡克教。
锡克教创始人古鲁那纳克是第一代古鲁。那纳克死后,古鲁安加德成为第二代古鲁。第三代古鲁阿马·达斯在位时,那纳克关于追求拯救的教义得以强化,阿马·达斯建造了用于举办出生礼,婚礼和葬礼的社区。阿马·达斯还建立了教区系统,这些教区有专门的人员监督管理。
阿马·达斯的女婿拉姆·达斯·索迪在岳父死后成为第四代古鲁。拉姆·达斯·索迪建立了阿姆利则城,兴建哈尔曼迪尔·萨希卜(金庙),并被所有的锡克教徒认为是圣城。拉姆·达斯·索迪死后,其子古鲁阿尔琼成为第五代古鲁,之后古鲁之位成为家族世袭。
古鲁阿尔琼和锡克教徒被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怀疑和敌视,1606年贾汉吉尔皇帝逼迫他改信伊斯兰,古鲁阿尔琼不屈被杀。他的遇难迫使他的继任者建立了锡克教政治军事组织来保卫自己。第九代古鲁得格·巴哈都尔也在1675年被奥朗则布皇帝出于同样的理由处死。
第十代古鲁戈宾德·辛格是最后一位以人的形象呈现于世的古鲁。他死前留下遗言,宣布锡克教经书《古鲁·格兰特·萨希卜》是最后一任并且是永恒的古鲁。
十位古鲁在世时间一览
锡克教的男人蓄长发戴“头巾帽”(turban)、携发梳、戴手镯、佩短剑、著短装(分别象征神圣、清洁、决心、战斗和警觉)。成年男子的头巾很长,展开足有6米。正因为此,要随身携带木梳或象牙梳,及长发簪,伸进头巾挠头用。男孩头发较少,通常在额头上留个头巾包裹的发髻。女人头上则披着“纱巾”(chiffon)。锡克教没有神像,拜的是经典《阿底格兰特》。“礼拜”时信徒跪在它面前叩头,额触地,以表虔诚顺服,献上金钱或食物,退下后在会众中打坐,跟随长老唱“经典上师”之经文或诗篇,会后有团契爱筵。信徒要加入“卡尔沙”团契,表达他们是纯净者,愿意结盟,不分阶级,实践团结、友爱和彼此服务,团员男性名字加上“辛格”(Singh,意为狮子),女性加上“考尔”(kaur,意为公主)。入会礼仪要立约:需工作、奉献金钱、帮助人、敬拜“真名”(那纳克称神为〝真名〞(Sat Nam)因为他想避免任何使神受限的语词。)锡克教认为神是独一的,并没有三位一体。神是造物主、有主权者、全能者、全知者、永恒者。相信神既超越宇宙又居于其中。神是真理的抽象原则,不曾经历过肉身,也不能被描述。神有人格,因为神被人爱、受人尊崇。
此外,要持守五戒:
宣誓完毕,要行剑洗礼,此后就要持守五种清净记号(简称“5K”):
锡克教有诸多宗教禁忌,这些禁忌包括有: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时约有信徒900万人,85%以上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剩下的则主要居住在哈里亚纳邦和德里,另外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等国及香港也有锡克教徒。锡克教徒在1897年初次到北美洲,因为一些在英国军队中服役的锡克教士兵到了加拿大。锡克教徒1908年首次到美国,当时有几个来自印度旁遮普地区的移民进入加利福尼亚州。1912年锡克教徒建立了第一个礼拜堂。二次大战后的移民增加了锡克教徒的人数。1969年,在加州尤巴城建造了世界最大的锡克神庙。锡克教严守蓄胡、缠头巾等教规的信徒,常被误认是穆斯林或印度教徒。根据华府的锡克教联盟统计,911恐怖攻击后,全美至少发生700起锡克教徒无端遭攻击的事件。
如果说摩门教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宗教(1400万信徒),锡克教则为最大的非主流传统宗教(2600万信徒)。
锡克教徒加入美军最早可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到今日都还有官兵在美军内服役。
最早加入美军的一名锡克教徒是美国陆军的巴哈特·辛格·廷德,在参与过战役后要求取得美国公民权,但遭到拒绝。尽管在美锡克裔人士原本就少,使得加入美军者寥寥可数,但服役于协约国其他国家部队中的锡克裔官兵仍共达138,000人[36]。
1980年代之后,锡克裔美军官兵因为军方对服仪的新规定而面临重大改变。在该规定尚未遭到修正的1980年代之前,美国允许陆海空三军的现役人员蓄胡[37],之后则改为除了1986年之前入队官兵之外,一律不得留胡子[37]。但正因锡克教戒律中将剔须视为禁忌[38],而大大限制了锡克教徒加入美军的数量。在此之前,美军内部已有两名锡克裔的上校[39]。
21世纪后,美国非营利组织锡克联盟提出质疑,表示禁止美军官兵因个人宗教因素而保留特定服仪,是违反了1993年的《宗教自由恢复法》。陆军方面则指出头巾和胡须会使锡克裔官兵难以配合某些任务需求,例如妨碍到防毒面具的配戴。
直到2009年10月下旬,陆军上尉卡尔锡(CPT Kamaljeet S. Kalsi)才被允许为该规定之外的特例[40],得以在秉持个人信仰的同时继续服役[4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