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英语:Quantum Experiments at Space Scale,缩写:QUESS[3]),简称量子卫星,名为墨子号[4][5],是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6],质量为631公斤,设计寿命2年[7]。量子卫星项目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项目之一,也是是“十三五”的重点计划之一,[8]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总负责,于2011年12月立项[9]维也纳大学奥地利科学院正在运行该卫星的欧洲接收站。[10][11]

事实速览 所属组织, 主制造商 ...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所属组织中国科学院
主制造商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1]
任务类型量子科学实验
入轨时间2016年8月16日1时51分29.789秒
发射时间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04.546秒
运载火箭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遥三十二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任务时长两年
COSPAR ID2016-051A
SATCAT no.41731在维基数据编辑
质量631公斤
轨道参数
轨道类型太阳同步轨道
倾角97.36°[2]
远拱点584公里[2]
近拱点488公里[2]
周期94.6分钟
关闭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卫星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12][13],成为全球第一颗设计用于进行量子科学实验的卫星[14][15]。这是一项概念验证项目,旨在促进长距离的量子光学实验,以允许开发量子加密和量子隐形传态技术。[16][17][18]量子加密使用量子纠缠原理,可以绝对检测到是否有第三方在传输过程中截获了消息。[19]

2017年6月16日,墨子号首先成功实现两个量子纠缠光子被分发到相距超过1200公里的距离后,仍可继续保持其量子纠缠的状态[20]。2019年,墨子号整体实验设计获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得克利夫兰奖英语Newcomb Cleveland Prize[21]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20 sources

命名

量子卫星命名为“墨子号”,是为了纪念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物理学尤其是光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在他所著的《墨经》中归纳出“光学八条”。[22]其中包括两千多年前,墨子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最先发现了沿直线传播这一光学领域最重要的科学原理[23],奠定了光通信的基础。而且他也提出了“粒子论”的雏形,关于“端”的论述,指出“端”是不占有空间的,是物体不可再细分的最小单元。[4][24][25][26]

以科学先贤为科学卫星命名以彰显研发国家的文化和科学成就,亦是国际惯例。[22]

faviconfaviconfavicon
4 sources

背景

量子密钥分发基于量子纠缠的原理,向通信双方发送量子纠缠态的光子。根据物理学理论,无论相距多远,一对纠缠量子只要其中一粒状态产生变化,另外一粒亦会立即出现相应的转变。[27]由于任何外界的测量都会改变量子纠缠的形态,因而一旦密码被窃听,双方都会获知,而放弃此次通信。[28]

但是光纤本身存在损耗,而且会导致纠缠品质下降;而近地面自由空间通信又受到天气、障碍物和地面曲率的影响;因而广域光量子传输转向采用卫星中转的方式。[29]中国在2012年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青海刚察湖两岸长达97公里的自由空间量子信道[30],亦于2013年成功完成国际上首次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地基验证试验,克服卫星与地球之间的相对运动偏差及大气层传输耗损[31][32],证实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穿越大气层的可行,为基于卫星中继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网奠定基础。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6 sources

任务及有效载荷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16 sources

任务

Thumb
合肥
合肥
兴隆
兴隆
南山
南山
德令哈
德令哈
丽江
丽江
阿里
阿里
维也纳
维也纳
地面站分布
“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兴隆与南山/兴隆与维也纳
“量子纠缠分发实验”:南山与德令哈/德令哈与丽江
“量子隐形传态实验”:阿里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轨运行两年期间将执行四项实验任务以达成两大科学目标:进行经由卫星中继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实验”,以期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及进行“星地双向纠缠分发实验”与“空间尺度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开展空间尺度量子力学完备性检验的实验研究,四项实验皆为世界上首次开展[29][33][34][35]。卫星同时会透过高速相干镭射通信机开展与地面通信接收站之间的实时“星地双向镭射通信技术演示试验”,为第二代镭射通信设备,速率达5Gbps[36][37][38]

为了执行这些任务,除了卫星和位于安徽合肥的量子科学实验中心之外,地面上也建设了四个量子通信地面站(分别位于河北兴隆新疆乌鲁木齐南山青海德令哈云南丽江),以及位于西藏阿里的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站[1][39][24][7]。除此以外,奥地利科学院维也纳大学的科学家也与中国方面合作,在维也纳格拉茨设置了量子通信地面站[40][41][42]

一旦中国国内的实验结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将尝试在中国与奥地利维也纳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研究所英语Institute for Quantum Optics and Quantum Information(IQOQI)之间建立一个国际QKD信道 - 地面距离为7,500 km(4,700 mi) ,可能还有其他欧洲量子通信地面站[43][44]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12 sources

有效载荷

卫星上搭载的主要有效载荷有5个,分别是量子密钥通信机量子纠缠发射机量子纠缠源量子试验控制与处理系统高速相干镭射通信机[1][45][46][36]

单个光子传送距离逹500公里,为了实现同时瞄准两个地面站进行光通信,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进行一体化设计,具备两套独立的有效载荷指向机构,通过姿控指向系统协同控制,实现时刻矫正位置、姿态,精确对准地面接收器,精度可以达到普通卫星的10倍,是此前世界上未曾达到的精细度[47][28][1][9]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抓总负责量子卫星工程。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创新研究院是卫星系统的总体单位。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牵头负责有效载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参与研制有效载荷分系统[12]

faviconfaviconfavicon
4 sources

工作原理

后续

如果这次量子卫星通信实验顺利完成,下一步将计划研究“星间量子通信技术”等,发射更多量子通信卫星,在2020年建成亚洲与欧洲的洲际量子通信网络,在2030年建成20颗卫星规模的全球量子通信网络。[48][28][24]

favicon
1 sources

科研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牛津大学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等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堵塞了过去量子卫星作为中继节点时的安全漏洞。该实验通过物理原理,确保了即使在卫星被他方控制的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现实应用的重要突破,如同给千公里级安全量子加密通讯装上“金钟罩”。2020年6月15日,该研究成果以题为“基于纠缠的千公里级安全量子加密(Entanglement-based secure quantum cryptography over 1,120 kilometres)”的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自然》杂志审稿人称赞该工作”展示了一项开创性实验的结果”和“这是朝向构建全球化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甚至量子互联网的重要一步”,不依赖可信中继的长距离纠缠量子密钥分发协议实验的实现是一个里程碑”。[49][50]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战略意义分析

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告诉路透社,指该项目在国防领域具有“巨大的前景”。[51]该卫星提供了北京与乌鲁木齐之间的绝对安全通信。《华尔街日报》分析指出,此次发射使中国领先于竞争对手,并使他们更接近建构一个完全防止黑客的通讯方式。并指出该计划应是受美国全球监控计划所激励而加快推动。美国在2013年被前CIA员工爱德华·斯诺登揭发,在全球范围内秘密监听多国领袖及重要人物,引起巨大的政治及安全争议。因此为了隔绝被敌对国家监控,中国致力投入量子技术,墨子号卫星因此又称其为“后斯诺登时代的卫星”。[52][53][54][55]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5 sources

相关搭载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次“一箭三星”同时发射墨子号量子卫星、力星一号稀薄大气科学实验卫星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设计研制的³Cat-2 6U立方体卫星。

  • 力星一号重110公斤,由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与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联合研制,分离后降轨至100-150公里近地轨道,开展稀薄大气环境探测等科学实验,是迄今为止运行轨道最低、速度最快的人造地球卫星[56]。8月19日,完成任务再入大气层。
  • ³Cat-2卫星重7公斤,它是³Cat系列的第二颗小卫星,携带了一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反射载荷(GNSS-R)用于地球观测,在量子卫星分离后33秒与运载火箭分离[57]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