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量化宽松(英语:Quantitative easing[1],简称QE)是一种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其操作由一国的货币管理机构(通常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提高实体经济环境中的货币供给量。量化宽松与传统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别,在于所购买的资产数量与风险皆较高(相对于短期国库券)。[2][3][4]
![]() |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9月) |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入国债、房贷债券等证券,使商业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为外部的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通性(变成外部银行的货币资产)。[5]
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
“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6]同时,之所以要通过“量化”是因为名义利率逼近或者达到0,利率政策失效。[7] 中央银行利用凭空创造出来的钱在公开市场购买国家债券、借钱给接受存款机构、从银行购买资产等。这些都会引起政府债券收益率的下降和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降低,银行从而坐拥大量只能赚取极低利息的资产,央行期望银行会因此较愿意提供贷款以赚取回报,[8]以纾缓市场的资金压力。
当银行已经松动,或购买的资产将随着通货膨胀而贬值(如国库债券)时,量化宽松会使货币倾向贬值。
由于量化宽松有可能增加货币贬值的风险,政府通常在经历通货紧缩时推出量化宽松的措施。量化宽松的手段之一就是加快通胀预期的形成而压低实际利率。
在部分准备制下,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其余的资金可作贷款之用。从量化宽松的过程中增加的存款,银行可通过借贷,再创造出更多的货币供给,即存款倍数效应(deposit multiplication)(或称为货币乘数效应)。例如,假设货币流动性是平均10次交易,量化宽松每创造$10,000,可产生的最终货币供给为$100,000。
量化宽松向本土银行同业市场提供充足流动资金,大大降低借贷成本,最终期望所有借款人都能受惠,以支持整体经济运作。一般来说,量化宽松可支持整体经济,并“有助纾缓或遏抑经济逆转的影响。”[9]
虽然被形容为“开机印钞票”,但量化宽松通常只是调整电脑账目。[5]一个国家要实行量化宽松,必须对其货币有控制权;所以,举例,欧元区个别国家不能单方面推出量化宽松政策。
当以降息来增加货币供给成效不彰的时候,央行便可能推出量化宽松措施;通常在利率接近零的时候出现。
每当美国希望买债或卖债时,都需要经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开会商议;然后,当联储会通过会议,便会执行部署。以买债为例,各类企业会发行债务,政府便会购入这些债务,把资金注入企业。这些债务无论在利率和年期上,也会较弹性和优惠。当这些企业收到资金后,会存入零售银行或投资银行,而银行多了存款资金,便可以再次把钱借贷给个人或社会不同团体。但必须留意银行不可以把所有资金全部借出,要根据存款准备金的规定,把某百分比的资金留在银行。例如存款准备金是10%,银行只可以把90%的钱借给市场,如银行存款有$1000,$900可以借出市场,$100留在银行。[10]
针对2007年开始的环球金融危机,美国联储会主席柏南克以量化宽松手段应付,在实施三次后于2014年10月结束。
联邦基金利率自2008年12月16日起,一直维持在0.25%。
2012年11月起,美联储开始了第三轮量化宽松(英语:a third round of quantitative easing,简称QE3)。
日本银行于2000年代初期实行量化宽松以对付通缩[14]。日本在2012年底开始实施的安倍经济学实质上也是量化宽松政策。[15]
2015年1月22日,欧洲央行也宣布欧元区于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实施欧洲版量化宽松政策。[16]
2015年12月4日,欧洲央行宣布延长QE至2017年3月,再度调降主要利率从负0.2%下调至负0.3%,并将量化宽松期限延长至少半年,每个月维持购债600亿欧元不变,总规模将扩大至1.5兆欧元。[17]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自2000年代后期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有助于降低雷曼兄弟破产后的系统性风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这些政策还有助于改善市场信心,并在2009年下半年实现了使七国集团经济体退出衰退的谷底。[18]
如果量化宽松要求的幅度过高,并且通过购买流动资产创造了过多的货币,那么量化宽松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19] 另一方面,如果银行仍然不愿向企业和家庭放贷,则量化宽松政策可能无法刺激需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